李錦
剛剛過去的黨的十八大再次確立了我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十八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黨的十八大對于我國今后的教育發展究竟產生了哪些影響?帶著以上問題,本刊近日采訪了江蘇英特終身教育環境研究所所長、江蘇大明人文教育培訓中心理事長陳東瑜。
《創新時代》: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并再次確立了我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作為一位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你對此有何看法?
陳東瑜: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至今已有10年了。自2006年以來,我國又陸續頒布實施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三個極為重要的綱要。這三個《綱要》是相互支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從而確立了科技、教育、人才三個“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共同構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本框架。教育在其中發揮著基礎性、導向性、全局性的作用。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光榮和自豪。
《創新時代》:毛澤東同志在1957年提出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教育方針,這個教育方針對于當時和現在的教育工作都有哪些指導意義?
陳東瑜:毛澤東同志關于教育的論述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1957年提出了“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并對德育、智育、體育分別提出了明確要求。毛澤東同志強調學校應該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青年學生除了學習專業以外,還應該學習馬克思主義,逐步樹立共產主義世界觀;要深入實際,接近工農,培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要善于思索、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改革教育方法和考試方法,注重學生自學等。毛澤東關于教育工作的論述,對當前我國教育工作仍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鄧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4月的《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提出:“培養人才有沒有質量標準呢?有的。這就是毛澤東同志說的:‘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所以,我們應該結合十八大精神,深入領會領袖們和老一輩教育家關于教育工作的論述,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創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是指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提出的教育工作總方向、總政策。你如何解讀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
陳東瑜: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是由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全文如下:“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最符合時代特點、內容最全面、結構最完整的教育方針。它是由“教育性質”、“教育目的”和“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等三個要點共同構成。其中,“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說的是我國教育的性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政治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說的是我國教育的目的(培養什么樣規格的人);堅持“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說的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我認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就應該把“方針”所表述的教育性質、教育目的、實現教育目的必須堅持的根本途徑等三個基本要點一一貫徹落實,而不是只把“全面貫徹”當作口號來喊。
以“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為例,毛澤東同志堅持和發展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并始終堅持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列入教育方針。他還指出,要從實際出發,確定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制度、內容及組織形式。1995年3月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就明確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七大、十八大都一再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但是到底如何全面貫徹,我想這是我們各級教育領導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創新時代》:黨的十八大對教育工作做出了十分重要的部署,其中就包括“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請談下對這兩個問題的看法。
陳東瑜:終身教育的思想和原則是現代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目前已寫入我國的《教育法》。但必須指出的是,終身教育既不是一個教育體系,也不是現有各種教育形式的簡單拼湊,而是建立一個從嬰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老年教育,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的一體化教育體系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也就是說,終身教育是所有教育的一種組織原則。各級各類教育都應該在終身教育思想的原則指導下完成自身這一部分的工作,并隨時隨地地為每個人的一生提供適合的學習條件。
很顯然,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就是指完善有利于實現終身學習的教育體制和教育制度。我認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基本特征,應該是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的相互溝通與銜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學校由封閉走向開放,成為終身教育的一個支點,真正實現教育社會化與社會教育化的辯證統一。這就要求我們從深層次上對現行教育體制、教育制度進行改革、突破和創新。我堅信,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必然要經歷一個產生、發展、提高和完善的長期持續發展和自然形成的過程。但令人費解的是,至今仍有不少同志對終身教育的基本概念不是很清楚。
建設學習型社會是構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內容)。不建設學習型社會,就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學習型社會的基本載體是學習型社區,因此建設學習型社區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礎。學習型社區建設模式與其他一般社區建設模式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于,學習型社區建設是以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理念為指導,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以發展社區教育為手段,并把基于知識管理與知識創新的學習型組織的理念導入社區建設與管理的全過程。我們要在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基礎上,結合學習世界上先進的管理科學,構筑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體系,創建學習型社區,逐步邁向學習型社會。這就是我對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本思路。可以說,一個個學習型社區的形成之日,也正是學習型社會的到來之時。建設學習型社會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想強調的是,終身教育是發展社區教育和學習型社區、架構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根本指導思想和原則。發展社區教育、建設學習型社區是架構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體系的基礎,也是邁向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希望各級教育工作者和領導下大功夫,把建設學習型社會這篇大文章做好做實,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