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望 宣繼航 宋振業
近十年來,自主創新釋放了中國力量。然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這一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至今依然困擾著我們。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從事教育工作23年的人民教師蒙世葉,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蒙世葉認為,首先要剖析創新人才的特質,弄清創新人才的內涵,即了解創新型人才的品格特征。一般來講,這一群體的人好奇心強、想象豐富;知識淵博、興趣廣泛;敢于質疑、思維活躍;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周光召院士曾經強調:“現在大家都在提創新,一般來說,創新分為兩種,一種是漸進性創新,一種是顛覆性創新。中國目前最需要的是顛覆性創新。”而顛覆性創新往往意味著對傳統觀念的挑戰和背叛,因此需要非凡的膽識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其次,應樹立科學人才觀,轉變國人教育觀。蒙世葉認為“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每個人在社會中,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一席之地。要堅決砸碎緊套在教育領域、國人頭上的“緊箍咒”(分數與升學率),堅定不移地積極探索科學的中考、高考招生制度。義務教育階段要繼續推行屬地管理、就近入學原則,對學生的評價宜用“優”、“良”、“中”、“合格”或者“A”、“B”、“C”等相對模糊的定性評價,以便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填鴨式”的教學,標準化的答案,機械化的訓練,很容易磨掉孩子的好奇心,扼殺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教師對孩子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奇思異想,要積極引導其良性發展。給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自主學習的時間,以及自由探索的天地。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要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指導方針,落實“教授治學”、“學術自由”,注重學科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一。
再者,社會各界要齊心合力,以提高創新核動力。即培養杰出創新人才,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
學校方面,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放下“師道尊嚴”,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積極培養學生的辯證、邏輯、抽象、逆向、發散、集中和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促使其養成敢于質疑、發現問題的好習慣。注重因材施教,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在信息時代,更要注意改進學習方法,“授之以漁”,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此外,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集音、形、義于一體的文字,要善用它啟迪學生的智慧。而國學則是開啟孩子宇宙觀、人生觀、培養想象力的妙方,教育工作者更應妥善應用。
家庭方面,家長要淡化教育功利心態,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和自由,創造條件讓興趣和好奇心成為孩子永恒發展的內動力。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往往決定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要重視非智力因素對孩子的作用,逐步完善孩子的獨立人格。
在社會方面,媒體要加大對創造發明價值、知識產權保護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尊重創新發明、尊重首創精神的氛圍。幫助孩子從小樹立知識產權的意識,喚醒他們創造的潛意識。
“新中國建立后,僅用了60多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工業發展歷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培養杰出創新人才的道路上,中國也能獨樹一幟,引領世界。”蒙世葉滿懷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