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濱
2013年3月29日,北京電視臺旁邊一個安靜的小會所里,在中國地產基金百人會組織下,歌斐資本、嘉實基金、中金佳成、光大金控、越秀產業基金、穩盛資本、黃金灣集團、泓天基金、萬城基金、藏山資本、中投財富資本、和君資本、富鼎和資本、九鼎基金、和靈資本、啟明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濟濟一堂,與來自券商、保險、公募基金、財富管理機構交流熱烈,其主題正是大資管時代的財富管理。
那么什么是大資管時代,大資管時代又與我們有什么關系呢?其實大資管時代既很復雜,又很簡單,用最樸素的話來解釋,就是:中國人富了,有錢了。這錢我們不能全放在銀行里,收益太低;也不能全去炒股票、玩期貨,風險太大;那怎么辦,我們要把錢投給一些專業的機構去進行財富管理,購買一些風險較低,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現在,這些專業機構越來越多,理財產品也更加五花八門,管理的資產規模以十萬億、百萬億計數,這就是大資管時代。
這些專業的機構,就是資產管理機構,簡稱資管,他們包括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公募基金(證券投資基金)和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財富管理公司等。
大資管時代的核心特征
行業人士歸納了大資管時代的四大特征,如金融脫媒化、人民幣國際化、金融牌照私人化和金融混業化。筆者認為,站在投資者的角度,他們更能直觀地感受到大資管時代的兩個核心特征:
大資管時代的第一個核心特征是資產管理規模龐大,并持續高速增長。波士頓咨詢與建行私人銀行近日發布的《2012年中國財富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私人可投資資產總額將超過73萬億元人民幣,截至2012年年底,可投資資產在60萬元以上的高凈值家庭數量將達到174萬戶。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總規模逼近30萬億元。其中,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為7.6萬億元,信托資產為7.47萬億元,保險資產7.35萬億元,基金(公募+非公募)產品3.62億元,券商資管產品1.89萬億元,各類股權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的總額超過1.6萬億元。
行業專家人士預測,未來10年資產管理行業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樂觀估計,未來10年有100萬億的資金要從銀行“搬家”到理財市場;即使按照最悲觀的估計,理財市場也有30萬億的新增規模;如果取一個中間值,這個規模大約在50萬億到70萬億之間,將由銀行、保險、信托、證券和基金來瓜分。
大資管時代的第二個核心特征是理財產品“百花齊放”。2012年,我們的資本市場里,投資渠道還非常有限,投資選擇空間很小;突然之間,當我們面對市場上眾多的理財產品時,我們會發覺自己像進入大觀園的劉姥姥一樣,有點眼花繚亂,不知所措了。我們會發現券商、公募基金可以通過發行資產管理計劃,進入信托、PE的領域;資產證券化可以使券商直接通過股票交易所賣產品;陽光私募不但合法化了,還可以與證券、保險一樣發行公募基金。我們還發現,我們不但可以投資中國,還可以投資外國,足不出戶,我們一樣可以在全世界買股票、買房產、買資源。一句話,我們被簇擁在銷售理財產品的“金哥”、“銀姐”之中,已經搞不清楚誰在干什么,誰在吆喝什么。
從資產管理行業發展趨勢來看,隨著國家對行業管制的逐漸放松,資管行業將逐步進入進一步的競爭、創新和混業經營時代。在此基礎上,多種資產管理機構相繼為投資者帶來了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形成包括私募及公募基金、理財產品、信托計劃、特定和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債權投資計劃、私人銀行財富管理、第三方財富管理、資產證券化等多元產品的格局,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大資產時代如何進行財富管理
我國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等;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簡而言之,財產性收入就是靠投資賺錢,靠“錢”賺錢!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說過:30歲以前靠體力賺錢,30歲以后靠“錢”賺錢!那么,面對繁多的理財產品,我們如何靠“錢”賺“錢”,并創建出符合我們自身需求的投資組合呢?
財富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但如果單純從理財的角度出發,最核心的就是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對投資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投資回報三大要素進行排列組合。
首先,投資人要加強學習,提高風險防控意識。任何投資都有風險,而不投資資產貶值的風險更大,我們的風險防控不是絕對的規避風險,而是根據我們的承受力,選擇風險和收益的平衡。
其次,投資人要關注流動性,也就是理財產品的投資周期。銀行存款、股票、銀行理財屬于高流動性產品,隨時可以轉變為現金。而一些創投基金、PE基金的投資周期較長,如“5+2”(5年封閉期,2年贖回期),“4+3”(4年投資期,3年退出期)等,當處于封閉期和投資期時,上述基金產品是不能退出的,而目前基金份額轉讓市場又不成熟,因此,投資周期較長的產品要更慎重。
再次,投資人當然要關注投資回報和收益。不同的理財產品有不同的投資回報,高回報并不一定意味著高風險,但篩選是一個較為專業性的問題。
最后,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筆者根據安全性、回報率,對市場里現有和新興的理財產品進行了一個初步分類:
低風險、低回報產品:國債、銀行存款、銀行理財等;
較低風險、中等回報產品:信托、上市公司保底定向增發產品、可轉債(尚未推出)、資產證券化產品(公募)、公募基金資管計劃、券商資管計劃等;
較高風險、中等回報產品:中小企業私募債等;
中等風險、較高收入產品:房地產基金、另類投資、債券基金、PE等;
較高風險、較高收入預期的產品:天使、創投、關注新三板的基金等。
結語:
大資管時代到來,我們將面臨一個理財產品豐富的世界,愿您用樂觀、謹慎的心去迎接這個時代,用財富讓生活更輕松!
(作者為北京大學產業并購與股權投資基金課題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