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鑒
摘 要:歷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社會價值觀的生成與確立,公民權利的維護與發展,都必須借助歷史認識以及由歷史認識所提升的社會參與意識和技能來完成。但現階段的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在“知識與技能”和“過程與方法”這兩個教學目標上做較多的改革和探索,而忽視了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和獨立人格的塑造,針對該問題做簡要探討。
關鍵詞:公民教育;公民意識;中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181-02
歷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社會價值觀的生成與確立,公民權利的維護與發展,都必須借助歷史認識以及由歷史認識所提升的社會參與意識和技能來完成。歷史教育以其廣闊的視野、豐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類經驗,贏得了人文社會學科核心課程的位置[1]。公民教育的概念涵蓋范圍很廣,本文旨在對其中的“公民政治生活參與意識”做簡要闡述。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是高中歷史教學風向標,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都做了較為詳細的說明,如在“課程性質”中提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強調“通過歷史的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增強歷史洞察力和使命感”。
但是在現階段的中學歷史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這兩個教學目標上做較多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頗多的成果;但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卻存在較低的水平,存在很多生硬說教和牽強拔高的現象,并沒有真正引起學生們情感上的觸動和歷史意識的增強,所以筆者想以岳麓版《北美大陸新體制》一課為例,談談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和獨立人格的塑造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歷史體驗,提高政治參與度和社會責任感。
一、舊史新談——北美創新體制與歐洲傳統意識
對于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歷史學家們通常依據常規革命的邏輯,致力從獨立前夕的北美殖民地找出足以引發獨立戰爭的社會和政治危機,中學歷史教師也是主要從“政治”、“階級斗爭”的角度對該問題加以闡釋,依然存在以階級斗爭史觀分析問題的思路和角度,并沒有將文明史觀應用到該問題的探究上。但是,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劍鳴通過研究指出,美國革命的行動者并不是用這種方式來看待問題的。在美國革命時期,人們更多談論的不是政治危機、社會危機,而是以“自由危機”為代表的公民意識的覺醒,正是這樣一種“危機”現象,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動員功能,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特性。這就為中學歷史教師教授此課開辟了新的路徑,也為學生公民意識教育開創了良好空間。
“自由的危機”的建構是以殖民地居民對英國自由歷史的集體記憶為基礎的[2]。北美殖民地的革命者聲稱,英國自古以來就存在自由的傳統,人民享有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即使殖民地居民遠離英國本土,但仍舊是大英帝國的國民,所以應該享有和英國本土居民一樣的自由和權利。可以說,革命者們正是用“英國人的自由”的觀念,來反對英國政府的政策。
在反對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強權控制的過程中,主導政治潮流走向的力量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精英的宣傳鼓動,二是基層民眾的積極行動。這兩股力量實際上是交匯在一起的,而把它們結合在一起的核心因素,就是他們對于“自由”的共同訴求。可以說,“自由危機”的公民意識是北美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的源動力,政治精英和基層群眾的共同參與是北美獨立發展的保障,而所謂的政治和社會危機則是北美新體制建立的催化劑;而戰后美國分權制衡政治體制的最終形成也是源于美國人民“公民意識”的覺醒。
所以中學歷史教師在講解此課時,不能簡單地讓學生識記基本事實,或是膚淺的理解歐美國家代議制的特點,應該將中國的歷史適當地貫穿其中,進而提高學生的史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史學觀念,樹立正確、科學的公民意識。
二、反思己身——美國三權分立與中國三民主義
自由是把雙刃劍:自由不足,會導致極端專權;自由過度則會導致“多數人的暴政”。美國成立之初的制憲分歧最主要的是“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之間形成。聯邦黨人的代表是麥迪遜、華盛頓等人,后者的代表人有杰弗遜等人。兩派對“暴政”都是極為痛恨,但是對于暴政的來源卻有著不一樣的看法。聯邦黨人對“多數暴政”頗有疑慮,傾向于精英治國,所以在制定憲法過程中處處提防“州權”和“民意”的直接沖擊,著力于通過復雜的制衡機制為“直接民主”設定障礙,并主張建立相對強大的聯邦中央政府。反聯邦黨人認為暴政的來源是政治精英和“聯邦政府”,主張一個社會越貼近自治越好,所以處處維護州權、人權,極力縮小聯邦政府的權利范圍[3]。最終美國出臺的憲法可以說是二者之間的折中:對于聯邦黨人來說,他們建成一個美利堅合眾國,通過三權分立、間接選舉、司法審查等方式,將美國的民主設計成了一個“充分制衡”的政治機器。對于反聯邦黨人來說,他們將聯邦政府的權利氛圍壓縮到最小,充分保護了各州的權利。美國憲法之所以經受200多年的考驗仍然不過時,就在于它的“精英治國”精神在政治互動中提煉出理性,而“平民自治”精神為民主制度提供活力。
提到美國的三權分立,學生很容易就會聯想到中國的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的提出吸收了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和美國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精華,同樣是通過武裝革命的方式,但最終并沒有維持其成果,沒有走上真正意義上的憲政道路。
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到:政治現代化表現為三個方面,即權威的合理化、結構分離化和政治參與擴大化。獨立后美國的創新政體符合以上三個標準:組成了極具權威的聯邦政府,建立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機構,以及充分發揮了美國全體民眾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表達政治訴求的公民意識[4]。相對應的,根據亨廷頓政治現代化標準,辛亥革命后中國也確立了具有權威性的南京國民政府,也同樣做到了結構分離化,如孫中山的“五權分立”措施,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個機構保持獨立并相互制約;對于前兩個標準辛亥革命后的中華民國頒布的措施完全符合,但問題就在于第三個標準沒有達到,即革命果實的喪失主要就是因為當時中國人民公民意識的淡薄,沒有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的熱忱和激情,普通民眾將希望寄托在社會精英身上,而看不到自己作為個體的力量。
當然,我們要遵循“歷史的評價”原則,中華民國脫胎于存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封建的政治土壤,而美國并沒有封建政體的包袱,它的公民意識來源于成熟的歐洲社會,兩者不存在可比性。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忽視“公民意識”這個重要因素,相反,這正是增強學生歷史意識的機會,也是提高學生政治生活關注度的機會,歷史的演進不僅僅要依靠社會精英,群眾的力量同樣重要,要讓學生明確作為群眾中的“個體”在歷史進程中的價值和作用。在歷史教育中,社會性發展與個性發展不是對立的關系:過分強調個性獨立,會弱化人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過分強調群體意志,則會貶損個人價值的存在。在這節課的學習中,若教師能在“公民意識”問題上做引導和深化,則學生便可以獲得和養成平衡社會關系的思維基礎。
三、以史鑒今——增強公民意識與塑造獨立人格
新中國成立后的政體的確立,權威的合理性已經在中國的政治現代化道路上成型,這一點我們通過新中國國家性質的規定上就可以看出。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參與政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需求,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就明確指出,要“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參與權”,把社會公平正義賦予了民主的新意。當然在我國推動公民政治參與問題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些許成效,但依然在實踐中存在較多問題:公民的政治參與度不高、政治參與的領域不夠廣、參與的程度不夠深、公民政治參與機制和相應的法律措施還不完善等。而鑒于歷史學科教育的特殊性,正是彌補這一弊病的一劑良藥。以史為鑒,提高公民意識是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指標。其實,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公民意識的章節還有很多,這就需要中學歷史教師的深度挖掘和探索,這也對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不能僅僅是“以課論課”,而應是將高中教材合理調整,做到學科知識體系的融會貫通。
真正的“公民意識”不是發表自己觀點時的一點言論,不是投票選舉時的一個動作,而應該是長期保持政治關注度的一種習慣,應該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歷史課堂不應是一個單純灌輸知識、僅僅追求成績的工廠,而應該是一個培養公民意識、塑造獨立人格的載體,據此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追求社會公平,推動社會發展,這也是現代合格公民的重要準則。
中學歷史教育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民主觀念的培養,這是樹立公民自信心和自信力的重要基礎。從學科價值觀方面來看,基礎教育階段的歷史學科教育,不應是“純粹科學”的歷史學科教育,不應該把諸如“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一類的觀念作為課程的主要標準,學校的歷史教育應該是讓學生理解人類社會文化現象,追求美好社會發展的學科。因此要注重對學生參與社會意識的培養,將國家的意識與利益系于個人的權利與義務之中;還要培養學生的公民道德、信仰和價值觀,以文化的熏陶為軸心,著力學生公民品質的開發。
中學歷史教師必須要突破“公民教育就是政治教育”的傳統觀念,為了實現培養國家和社會合格公民的愿望,更應該從多角度為公民權利和公民義務等內容提供深刻認識,以構建和培養新時代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獨立人格。
參考文獻:
[1]齊健,趙亞夫等.歷史教育價值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6.
[2]李劍鳴.危機想象下的美國革命[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3).
[3]劉瑜.民主的細節[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5).
[4]黃劍.從辛亥革命看中國政治現代化[J].商場現代化,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