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英萍
在鐵力市教育局領導的帶領下,我們到哈爾濱參觀考察了四所學校,總體感受:一所好的學校,一定有優秀的校園文化,而優秀的校園文化就是一所學校的品牌,是有特色的品牌。
讓校園文化成為全面育人的輻射源,成為素質教育的能量庫,成為一部無聲的教科書,這是參觀的四所學校的共同追求。他們利用“有形的畫,無聲的詩”為學生搭建了人文、科學、藝術、經典等多個平臺,引導學生與先哲對話、與科學對話、與藝術對話、與經典對話,讓校園每一堵墻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育人作用,時刻讓這些學校的師生們沐浴著優雅的校園環境、感受著校園環境的博大胸襟、體驗著校園文化帶給他們巨大的教育魅力。
感悟一 校長是校園文化的引領者
學校是一個文化場所,從事的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創新工作。但是,學校不會自動生成文化,它需要校長帶領大家有意識地建設。建設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是校長的崇高使命。
感悟二 讓走廊樓道變成知識的殿堂
小走廊、大世界。所到學校,精心布置的教學走廊、藝術走廊、名人走廊、學年書廊,層層有主題,課改理念貫穿其中,成為了孩子們一扇思想啟迪的窗口。那充滿著智慧光芒的名人警句,發人深省,催人奮進;那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動物天地、植物園、科學小知識……樂趣無窮;就連樓道里的消防栓、洗手間里都被精彩圖片裝飾起來,并且懸掛著小巧精美、清新雋永的人生格言。
感悟三 讓展板變成彰顯才華的舞臺
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體,他們的積極性和潛在能量是巨大的能動資源,師生共同的參與文化建設,使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一所中學每個班級教室的展板上都閃耀著不同的名字“我們的驕傲”“成長的足跡”……張貼著學生的習字習作、美術書法作品、科技電腦作品等,充分體現了不同集體和個人對校園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形成了各班獨特的人文氛圍。
感悟四 “每周一語”伴隨健康成長
漫步校園中,美麗的校園多了幾份溫馨的提示語,水房的“節約、文明成就有道德的人”。正廳門側的“每周一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些語言多角度地提醒學生,激勵學生,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感悟五 學生是校園的主人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一所學校征求孩子的意見,從孩子的視野,孩子的認識,孩子的情趣出發,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體現寓教于環境的理念,為學生們創設出符合年齡特點的,人性化學習環境,包括校徽的設計,都是從學生的征稿中選定的。班級特色宣傳欄的制作,個性化書簽展示墻的制作,都是孩子們自己的作品,用孩子的作品裝點走廊,充分地體現了學生是校園的主人。
感悟六 書香與花香并放
參觀中我們仿佛走進了知識的殿堂,校園書香氣息濃厚,主題鮮明突出,用讀、思、品、悟四個字貫穿于整個環境的營造中,讓人清晰地感受到讀書的四個境界。樓梯空間的讀書角,上層是鮮花的裝點,二層是擺放的圖書,讀思品悟四個字的上方都裝點著鮮花盆景。有書的地方就有盛開的鮮花裝點,時時處處都體現了書香與花香的并放,讓人聯想到知識與美育的并存。
感悟七
每所學校豐厚的辦學內涵,有一種無形的具有深刻“強制性”的感染力,讓我們感受到,任何一種不符合環境氛圍要求的心理和行為,在這里都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形成集體成員心理特性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這種無形的文化影響力,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是這所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參觀校園文化的物質表象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校園文化積淀著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蘊涵著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學生不僅通過物質景觀去感受環境的美,而且要能夠從景觀中領會特定文化的空間設計、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從校園整體規劃到一個具體的建筑造型,從一個雕塑制作到一塊標語牌的設計,從一條路的命名到一個“景點”的風格,使整個校園洋溢著高雅、和諧、完美的氣息,從而提高校園文化生活的品質。
一路參觀,一路思考,我們的差距在哪?缺失的是什么?
首先是韌勁的欠缺。有些先天的東西無法改變,但后天的努力可以彌補,要學習他們持之以恒的精神,把難做的事做下去,做到底,堅持,就一定會蘊生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
其次是認識的短淺。在辦學實踐中,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整體辦學規劃的大背景下來實施,缺少整體規劃性、系統性,常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其他工作割裂開來,學校標語、宣傳板、景觀也不少,但東拼西湊,隨意性大、沒有主題,雜亂無章,顯得支離破碎。
任何學校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再好的校園文化,也必須轉化為本校實際的思路。這一轉化的過程就是校長創造性勞動的過程。它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不斷推進、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1.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
其一,重視學校的優良傳統。傳統是歷史賦予校園文化建設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應在積淀學校發展歷史的基礎上,繼承優良傳統,凸現其個性特色。其二,關注人才的特色培養。各學校培養人才的規格不一,只有在立足于這種特殊要求的基礎上,才能有利于學生成才。其三,著力校園的文化創新。既要以現有校園文化狀態為基礎,又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規劃校園文化發展的前景。在規劃時,要著力以特色立校,以特色確定學校在人才培養中的定位,體現校園文化特色。其四,堅持以德育的養成為首。將思想政治工作寓于校園文化建設之中。校園文化與學校德育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它們在對學生價值觀、道德觀及個性培養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
校園文化制度是學校根據學校自身特點制訂的教職工管理制度、師生行為準則、激勵機制和措施、學生守則、安全守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這是教師和學生的基本準則,是調整學校內部矛盾、教師與學生、學校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總和,是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的進一步規定和具體要求。
3.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支撐
行為文化是學校在教育教學管理中產生的動態文化,它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樹立形象、開拓校園文化的信譽支撐。 因此,學校應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科技活動,開展活動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行為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陶冶情操、磨煉學風、提高素質的過程。學校對校園文化活動應該采取積極支持、主動組織、適當引導、逐步提高的方針,使之健康順利地發展下去。
4.環境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
校園的環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硬件”,沒有完備的“硬件”系統,校園文化就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學校要積極構建優雅環境,以自然美來陶冶學生的性情,塑造學生美的心靈。學校要重視校容校貌、校園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裝飾、校園綠化美化等文化景觀的建設,通過花草樹木、名人塑像、櫥窗、宣傳欄等優化育人環境,樹立鮮明的學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蘊的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學校要從辦學理念、學校歷史、師生規范、校園標識等方面綜合考慮,制訂校訓、校徽、校歌、校風、校規等,形成鮮明的校園形象。學校還要不斷充實更新教學設備,建立校園網絡、圖書館、電子閱覽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學和網絡系統等,提供完善的教育教學設施,推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為學校發展建設提供和諧優美的物質環境。
要把打造校園文化品牌形象,納入學校建設與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中,在思想上提高認識,在觀念上不斷創新,在資金上確保投入,在措施上落實到位,是校園文化建設成為跨越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興校之源,強校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