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
生活中充滿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趣味性課堂,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要將知識傳授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突出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放飛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把自己平時好玩、好看、好吃的等這些充滿趣味性的事物,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參與到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充分理解掌握知識。
一、故事導入,激發課堂趣味性
學生在平時最喜歡的就是令他們津津樂道、帶給他們無數歡樂的童話、寓言故事,所以這些故事會牢牢地盤在孩子們的頭腦中,這些是他們的興奮點,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充分挖掘、利用。因此我在教學“時、分、秒”時,創設了“龜兔賽跑”的故事情境:“烏龜和小白兔又要進行比賽了,猜猜看,這回誰能贏呢?”教師生動地講述,加之動畫的教學手段,把學生帶進了生動有趣的童話世界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實踐中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時而配以生動的講解、美妙的音樂;時而配以優美的動畫,多彩的描繪,為學生自由地表達營造了一個寬松、愉悅、充滿趣味的學習氛圍。學生正是在這種不斷變換的趣味性情境中體驗著學習的樂趣、參與的快樂。
又如教學“0的認識”這一節課時,我給學生講“小猴摘桃”的故事。
(1)小猴子來到果園,看到樹上有幾個桃子呢?可以用幾表示?
(2)小猴子看了很饞,吃掉了1個,現在有幾個桃子?用幾表示?
(3)小猴子沒吃夠又吃了兩個,現在樹上有幾個桃子?用幾表示?
(4)小猴子忍不住把最后1個桃子也吃了,現在又該用幾來表示樹上的桃子呢?
這樣,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增,孩子們在故事中學到了知識。學生不僅感到輕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就把一節課的知識學會了,并且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
二、設置懸念,增強課堂趣味性
設置懸念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就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巧妙地提出問題,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采取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例如我在教學“年、月、日”這節內容時,上課一開始就設置這樣一個懸念:有一個小朋友,他到2012年才過他的第三個生日,你知道他到2012年有多大嗎?全班一下子討論開了,在學生急于想知道小朋友為什么只過3個生日的原因時,教師向學生出示課題“年、月、日”,并解釋說如果學完這部分知識,就會明白了。這種懸念的設置,令課堂的趣味性大增,學生也急切地想第一時間了解原因,這樣就使學生帶著迫切的學習愿望隨教師進入到了下面的新知識學習中。
三、引進生活,“趣味”中激情
《教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我們說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生活情境相聯系。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課堂充滿趣味性,學生如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知識。學生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所以,作為教師要善于捕捉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要盡量去創設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課堂充滿趣味,從中引出數學問題,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從而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學“小數大小比較”一課時,我為學生播放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比賽錄像,出示了4號選手的比賽成績:9.73、9.91、9.94、9.82、9.85。先讓學生根據比賽成績,談談自己的想法。在學生興趣高漲的時候,我提出評分要求:根據比賽規定,選手的最后得分應該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此時,學生已經完全沉浸在現場比賽的情境中,都爭先恐后地舉起手,自己要當一回裁判。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很容易判斷出結果。這時,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問學生:“你們憑什么判斷出9.94是最高分,9.73是最低分呢?”頓時,孩子們投入到了熱烈的討論當中,課堂教學也自然充滿了愉快、自由的氣氛。上面的情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體驗的熱情,使他們積極主動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帶著濃厚興趣主動參與新知的研究。
在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我為學生展示手指、馬路邊、植樹、路燈、樓梯欄桿等一些生活中的常見事物,讓學生體會間隔的含義。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而且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的數學很有趣,只要用數學眼光留心觀察廣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涵著的數學規律。教學時,我還請學生為自己的校園設計植樹方案,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感悟學習數學的重要意義。
四、創設游戲情境,愉快學習
游戲是兒童最喜歡的,課堂中采用游戲,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游戲活動或者模擬游戲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學習新知識,運用新知識。這也是課堂教學中充滿快樂趣味的高潮環節。讓兒童活動,并不是追求形式的主動,而是讓兒童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讓兒童在樂中學、趣中學、活中學、動中學。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中,我創設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當售貨員和顧客。學生在買賣交易的過程中,掌握了“元、角、分”的互換。又如在教學“統計”一課時,讓學生兩人為一組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統計輸贏的情況。知識就在一陣陣的歡笑聲中得以鞏固,學生的能力得以發展。
此外,在設計課堂教學情境時,教師不僅要注重童趣,更關鍵的是要緊扣教學知識或技能。“情境”不是讓學生為了故事而故事,為游戲而游戲,學生是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體驗“數學化”的過程,趣味情境的創設應對學生學習有意義,是學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數學問題對學生又要富于挑戰性的、能引發思考的。這樣才能使課堂真正具有趣味性,才能真正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闡明了“愉快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帶有樂趣。”現代教育學家斯賓塞更是響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論。課堂充滿趣味性這條主線在小學教學中尤其重要,兒童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不僅可以消除緊張的情緒,抑制學習中的疲勞,而且可以使他們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興趣,使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變得活潑、開朗,從而有效地改善他們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和實踐能力。因此趣味性真的可以成就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