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蘭
新課改實施中,在“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思想和對話理論的基礎上,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作用被界定為“平等中的首席”。“首席”常被人們理解為“職位最高”、最具“權威”的人物。“首席”的話通常具有最高和最終的權威。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首席”的作用并非如此。閱讀教學中,師生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只是閱讀教學中的組織者、引領者和促進者。
課改以來,有些教師對新教育理念、課程標準記得很熟,他們知道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領者和促進者;他們知道應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教學實踐中他們力圖要改變自己傳統的教學方法,卻掌握不準“平等中的首席”的尺度。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既擔心講解少了,學生不明白,又怕講多了成為“灌輸式”或“獨白式”教學;他們要么不敢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自主探究,怕放手后,收不回來耽誤教學進度;要么提出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看起來是問題,卻沒有激發學生思維的功能;要么運用許多先進的教學手段,讓人眼花繚亂,有形而無實。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先進的教學手段、各種教學模式包裹起來的被動的學習之中。探究學習成了空殼,更無從談及學生學習的靈感和創新。教師則成為被各種“花樣”掩蓋著的控制學生、控制教材、居高臨下的權威者,閱讀教學中的“平等對話”流于形式。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把握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度”,當好“平等中的首席”?
精心設計,問題引領
有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提出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簡單的問答式對話,剝奪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權利,失去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引領作用。教師在教學預設時,要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的引領性問題。
如講《捅了馬蜂窩》一課,教師先讓學生介紹了解馬蜂的資料,在學生知道馬蜂的威力后,導入:馬蜂太厲害了,誰要是敢招惹它,輕者受傷,重者會死亡,但是課文中的小男孩為什么捅了馬蜂窩?結果怎樣呢?教師同時板書課題。問題提出后,先讓學生猜想,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這時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去品讀文本,找尋答案。這兩個問題不僅引領學生從文本的整體去感知“捅了馬蜂窩”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還讓閱讀教學充滿生機。在此基礎上,教師順勢引導,完成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
不同文本有不同的引領方式,教師設計問題時,要認真研究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了解學生認知狀況和生活經驗,考慮各教學環節和學生學習時可能出現的心理歷程,考慮“問題”的難易程度是否符合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認知水平等。總之,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讓學生為尋求答案主動品讀文本,圍繞問題積極思考,從而發揮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引領作用。
如講《最后的常春藤葉》一課。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知,貝爾曼因畫“最后的常春藤葉”,只病兩天就去世了。教師滿懷悲涼地問:“那‘最后的常春藤葉,有什么意義,竟讓貝爾曼不顧惜自己的生命?”問題一出,學生馬上沿著故事梗概思索答案。沉默片刻后,學生便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1:“最后的常春藤葉”是畫家貝爾曼的杰作。(文中所寫。)
師:那“最后的常春藤葉”為什么稱為杰作?
(教師追問,引導學生整合文本,深層思考。)
生2:貝爾曼為畫那片葉子,得病去世了。
生3:貝爾曼不顧惜自己的生命,那片葉子是他用生命完成的作品,所以說“最后的常春藤葉”是杰作。
生4:不僅如此,那片“最后的常春藤葉”讓瓊珊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才被稱為杰作。
生5:對,就因為那片葉子,瓊珊有了生的希望和勇氣,她才活下來,直到康復。
師:那片“最后的常春藤葉”,反映出貝爾曼先生是什么樣的人?具有什么精神?
(教師點撥,將學生思維引向新高度。)
…………
(學生爭搶發言。交流中,學生感受到貝爾曼的善良,體會到貝爾曼偉大的舍己救人的精神,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教師兩次引領,有效促進學生的情感升華。)
敢于放手,促進融通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敢于放手,把閱讀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時間走進文本,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已有經驗與文本的交流與融通。教師睿智的放手,還能引發學生創造靈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促進學生完成閱讀教學的學習目標。
如講《雨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兒歌。學生幾乎沒有像兒歌中小哥哥那樣在雨中痛快地玩耍過,很多學生都像小妹妹那樣“別扭”,甚至不敢奢想摔那一跤。學生體會不到雨中的樂趣,朗讀時就不能讀出愉悅的心情。為突破教學重點,教學時采取表演小品的形式,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一段兒歌,表演生動有趣的小品。學生在合作表演時不知不覺地走進兒歌的情景中,體會著雨后小哥哥在雨中盡情玩耍的痛快心情,感受著玩耍在雨中的快樂。學生再讀兒歌,兒歌中的人物仿佛是他們自己的影子,朗讀時那種愉悅的心情不啟自發。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每位學生,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情感體驗,學生才能在課堂敞開心扉,敢于交流自己的見解和體會,敢于提出疑問,互相評價。此時的教師,不要總是急于限制或控制學生的思想及表達,不要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學生暢所欲言的過程,也是學生反思感悟的過程,更是學生心智提升的過程。這樣,閱讀教學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平等對話。
如講《不吃無主梨》一課涉及到的幾個問題:
1.你認為許衡不吃“無主梨”這件事做得對不對?(初讀課文后提問。)
2.如果自己是其中一員,能否做到不吃“無主梨”?(讀懂課文后提問。)
3.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類似情況,自己如何做?(教學結束時,讓學生談一談。)
試想,如果沒有平等寬容的教學氛圍,學生怎會暢談自己真實的想法,教師怎能了解學生閱讀的心理歷程,又怎能開啟心智,真正理解“梨是無主的”而“心是有主的”。
學生與文本對話時,教師可以借助文本的詞句、精彩的段落進行適當的講解點撥引導,引領學生增長知識,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甄別真善美,但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時刻銘記:學生與教師的對話主要是以文本為中介而進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師對文本的有關解釋并不存在最高和最終的權威,只是為學生理解文本提供一個開闊的想象與創造空間。教師適時加以引領是促進學生學習目標的完成,學生在閱讀對話中始終是學習的主體。這樣,教師才能成為閱讀教學活動中真正意義的“平等中的首席”。
教師要擔當起“平等中的首席”這一復雜的角色,就要有主動求發展的意識,不斷地學習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跟緊課改的步伐,把握好閱讀教學中的“度”,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充分發揮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組織、引領和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