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他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但他曾長期在英國生活和工作,他曾是一位負責國際并購事務的優秀律師,但他卻完成一般人不可能實現的逾越,成為了一個跨國房地產企業的管理者,他就是英國邦瑞中華區首席代表白兮。雖然乍一聽還有些陌生,但如今他已經是邦瑞董事會里最年輕的一位董事。他的血液里流淌著不安分的因子,無法只滿足于只是一位風險提示的呼吁者,而他真正想做到的是一位實實在在能讓投資者減少風險的參與者。
華麗轉身
加入邦瑞前,白兮一直在一家跨國的頂級律師事務所工作,主要為跨國企業從事并購,同時提供法律服務和專業建議,因為工作的關系,白兮來到倫敦。在工作的同時,細心的白兮慢慢發現一個有意思的規律:中國企業走出去大多數是從業務發展開始,而并不注重體制發展,而國外的跨國企業卻很注重內部的管理結構的完善,兩者有很大的區別,也暴露了很大的風險。
身為律師的白兮對于這一現象非常有感觸,他想到了華威在美國的失敗,談到了王致和在海外的悲慘歷程,都因商標注冊問題,出現知識產權之爭,影響了業務,失去了市場,更嚴重的甚至給企業管理者帶來牢獄之災。究其根源便是中國企業不了解相關的法律風險。
“我每天不斷的、重復的處理這些機構投資者的法律問題,它們不斷的折磨我,不斷給我出一些新的難題,”白兮語重心長地說,“這個時候我開始有了一個想法,如果我不僅僅是在法律的層面參與其中,如果我能夠參與到企業的管理中,不但能帶領企業在業務中發展,而且幫助投資機構和投資者把風險最小化,讓中國企業在進軍海外時風平浪靜。”隨著處理的類似案例越來越多,這個想法也越來越強烈,“風險最小化不該是在律師嘴里出,而是出自從管理者之口。”從此,這便成了白兮的奮斗目標。
如果說律師的責任感是白兮轉行的起緣,那么初到英國租房子的慘痛經歷就可以說是他轉投房企的直接動力!坐在記者面前的白兮,整個人顯得隨和、謙遜、友善,看著北京窗外霧蒙蒙的天氣,白兮想到了英國的天氣,同時也和記者分享了那段租房的慘痛經歷。
2004年,白兮初到英國,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揣著相當于4萬人民幣卻租不到一處心儀的住所。“想不到租房子不僅像打仗,而且還需要計策”白兮笑著回憶道:第一次,由于沒有經驗,還對幾家進行了比較才做了決定,結果房子早已被租出去。第二次改變策略,發現看同一家房子最少是四五家一起,當我打算定下來的時候,房東因為其它英文比自己強而租給了別人。直到第三次看完照片就直接出手了,而且先交付半年的租金才贏得房東的青睞。這種失敗感讓白兮壓抑了好一陣子,后來才知道,很多和自已一樣的租客因為租不到房子只能找人合住一屋。
在租房市場受到重創的白兮決定在倫敦買房。然而作為律師的白兮買房的想法卻顯得過于保守,但與其說保守,不如說律師的職業天性讓他更加注重細節,最終他選擇了一個維多利亞式老房子,他幾乎考慮了所有的因素,包括地理,地價,拆遷等,但忽略了氣象學,老房子每年冬天房頂都會發霉,導致這個房子讓我花了大筆的維修費用。當時的白兮就暗暗發誓,如果踏出律師這個門,下一步一定進入房地產這個行業。
三年的時間一晃而過,2008年,一個巧合的機會,白兮與邦瑞的全球總裁結緣,隨后,實現了他從律師到英國首屈一指房地產開發企業中國區負責人的華麗轉身。
結緣邦瑞
“不管在律師界還是在管理界,這是我的責任也是使命,希望能為中國的投資者提供實質的建議,不再是出現問題的時候再去補救,這是我在律師的時候最想做的事情。”于是白兮主動請纓,希望自己能夠帶領邦瑞進軍中國市場。
雖然大膽請纓,但他并沒有如愿拿到尚方寶劍,這并沒有讓白兮放棄這個中國夢,并仍然堅信中國市場的無限潛力。擺在他面前的難題是:怎么能用非保守的方法來說服一個保守國家的保守型企業的決策者。盡管國際環境下,很多跨國企業在紛紛撤離中國,但他的信心依然沒有絲毫動搖。
隨著國際市場不斷的發生著變化,任何一個上市的房企都開始認識到:純粹依靠本地的購買力,企業的發展必將面臨瓶頸。此時,白兮的中國夢終于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他開始帶領團隊對中國的市場進行調研。隨后,他的想法得到了進一步的實施,最終決定把亞洲的第一個分支機構首先設立在中國北京。
2012年,白兮帶著邦瑞地產正式進駐中國,白兮認為市場真正的發展不是源于對市場直接的投入,而是更多的本土化思路。于是他在北京建立了一個全本土化的精英團隊,并且立志打造成一個精英式專家團隊,他的目標不僅僅是賣出房子,更多的是給中國的業主提供了一個未來十年的離岸資本配置的專家建議。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白兮半年的用心經營,邦瑞已在中國有了一片天地,同時也得到了中國業主的信賴和認可。在記者問及面對近70%的投訴率時,白兮禁不住笑出了聲音,并如是告訴記者:“我們接到電話的投訴很多是因為業主選好的戶型,沒有及時做決定后來房子被賣掉了,連同事也整天愁眉苦臉的,因為沒有房子給約定好的業主。”此時,記者看到了他眼中的中國夢似乎又邁進了一步。
量體裁衣
白兮除了強調硬件,軟件方面的服務也是緊跟不誤,為此,他帶領他的團隊對具體的業主進行“量體裁衣”式的服務,并設立了專門的“產品拓展部”為客戶提供投資分析報告,通過對客戶收集來的針對性數據直接對客戶進行分析,根據不同類型的各類需求選擇一個最適合業主的方案,力求把前期到后期的風險最小化。比如,英國有政策對海外免收資本得利率(房產稅),邦瑞在前期就對業主進行風險提示和專業建議。如果業主僅僅希望未來只用于投資而不自住的話,白兮及他的團隊會建議進行其它的移民安排,最好是用一個非移民的身份。白兮透露,通過技術性的模式可以避免一個很大的22%-27%的資本得利稅,如此的過程,比起已經出了問題再解決要安全得多。同時,對中國投資者提供一戰式的服務,承諾兩年的包租戶服務以及租金的回報率。在白兮看來,通過承諾回報率,才能讓中國的業主在海外投資的時候更沒有后顧之憂。
“這是我的責任也是使命”,貌似簡單的幾個字眼,卻字字鏗鏘有力。白兮告訴記者,他一直認為國內的投資者只是對海外房地產的購買流程不了解,但后來他發現中國的新一代新富階層在投資領域沒經驗及感性的想法才是最大的風險。比如說國內投資者在海外置業時要求房子一定是自己的夢想中的樣子,習慣于站在實物的角度來分析,但其實這種感性的完美主義的投資想法,不適合理性的投資需求,為此,白兮為國內投資者在海外資本配置中提供了幾點建議。
首先,如果要投資公寓,要優先選擇新建公寓,白兮認為掌握了這個規律,便已經降低了50%的風險。據查也顯示,五年內海外投資者選擇公寓的占35%,選擇二手的別墅和二手房分別只占是0.15%和0.1%。
其次是法律風險,主要的差別就是在中介買房還是在開發商買房,兩者特點不同,優勢各異。中介買房選擇余地更多,而開發商更加保守且更負責任,因為開發商更注重和業主建立關系,并提供后續的客戶服務。白兮建議應該選擇認可度高的機構,在咨詢時除了聽取法律方面的建議,還要理解購買的流程及稅收的介紹,至少能規避20-30%的風險。
最后是費用風險,作為管理者,白兮提醒投資者注意所有的房子在投資的時候都會有一系列的隱含的費用,就是房價之外的費用,如果這個費用不被注意或被人為忽略的話,其實本身就是對投資本身的一種風險,而且這些稅費還有相關的服務費用,了解清楚才能真正衡量房產在未來的增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