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松
葉圣陶先生《爬山虎的腳》一文,是不同版本小語教材競相選用的“常春藤”。編者大都將它歸類為說明文,人教版將它安排在四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中,“講的就是觀察和發現方面的趣事”,要求學生“在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真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的,并學習他們的觀察方法。還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連續觀察,把觀察中的發現記下來”(見“單元導語”)。
其實,葉老在寫作此文時,目的并不在于向讀者介紹爬山虎這種植物。這篇課文原題《爬山虎》,寫于1958年。當時正值我國“大躍進”期間,不切實際的“浮夸風”造成了國民經濟的比例嚴重失調。葉老寫作《爬山虎》一文,旨在贊揚爬山虎腳踏實地、不屈不撓、積極向上的精神,既抒發作者對“腳踏實地”精神的向往,也表明自己的人格精神,在當時社會恰似一貼“清醒劑”。因此,聯系寫作背景,筆者認為《爬山虎的腳》首先是一篇借景物抒情的散文,其次才是常識性課文。
話雖然這么說,事實上,《爬山虎的腳》一文卻早已成了小語教材“觀察類常識性課文”的經典之作。之所以“歪打正著”,蓋因其字里行間隱藏著諸多的“文本秘妙”。
一、熱愛生活的情感態度
課文開頭寫道:學校操場北邊墻上滿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墻爬上去,在房頂上占了一大片地方。這是課文第一自然段。短短兩句,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在告訴大家:葉老對爬山虎非常熟悉,每天與爬山虎為伴,到學校工作也好,下班回家也罷,每次面對爬山虎,都要禁不住慢下腳步,駐足觀賞,堪比老舍先生的“養花”和“養貓”。這就等于告訴大家:寫作的材料從何而來?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美是到處都有的,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币獙懞蒙磉叺娜撕褪?、景和物,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觀察它們,熟悉它們,親近它們。
這個開頭也可以用同冊教材“成長的快樂”主題單元中《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來印證。文章記敘了1963年作者肖復興初三時作文獲獎后得到了葉老的仔細修改,并于暑假應邀到葉老家里面晤的事情。課文寫道:那天下午,天氣很好。我來到葉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剛進里院,一墻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夏日的燥熱仿佛一下子減去了許多,陽光都變成了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閃爍著迷離的光點。
在這里,作家肖復興的描寫和葉老的敘述不謀而合,眼光都不約而同地聚焦到了小院西墻上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上。兩位名家之所以“英雄所見略同”,是因為他們都具有熱愛生活的情感態度。這就啟示我們:引導學生觀察事物,必須融入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融入字里行間。
二、細致入微的觀察方法
對作家來說,一旦關注了某事某物,就會利用一切機會進行長時間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思考,并傾注自己的喜怒哀樂。如有必要,作家還會主動介入,與之展開互動。有一句俗語叫做“怎么觀察,就怎么表達”,葉老對爬山虎的觀察與表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是“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生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這里,作者對爬山虎從生長的位置到形狀、顏色,都進行了全方位的細致入微的描摹,讀者仿佛在觀賞一幅由具有精湛技藝的畫師描繪的工筆畫。拿葉老《荷花》中的話說,就是——“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接著是作者觀察并表達爬山虎如何用這樣的腳一步一步向上爬: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作者仔細觀察之后,同樣作了細致的展現與表達。如果說介紹爬山虎的腳是一幅靜態工筆畫的話,那么爬山虎怎么爬就是一部動態“微電影”?!坝|、變、巴、拉、緊貼”等一連串表示動作的詞語,體現了作者準確、簡潔、傳神的語用功力。這些動詞,在現實生活中都是唾手可得、尋常可見的,但用在這里,卻達到了大技無痕的境界。所以說,大師的語用都追求“合適才是最好”原則,他們力擯華麗的辭藻、生僻的用詞和深奧的句子,積極走向尋常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感悟這些語言之妙,并引導他們學以致用,就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三、有條不紊的表達特點
人教版小語教材選有葉老的詩歌、散文8篇之多,如《荷花》《記金華的雙龍洞》等。這些課文篇幅簡短、結構嚴謹、語言準確,富有童趣,都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典范之作。文藝鑒賞學上有句話叫“風格即人”,葉老的《爬山虎的腳》充分體現了他一貫的行文風格和特色。在句子上,葉老善于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描寫的景物之中。比如第二自然段先描寫靜態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接著描寫動態的葉子: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這兩處對爬山虎葉子的描寫,一靜一動,相得益彰,屬于常見的對比式寫作手法。而另一個特點是,葉老善于在描寫時及時融入自己的感受,寓情于景:靜態描寫“看到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時,“看著非常舒服”;動態描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時,又是“好看得很”,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寫作此文的目的,并不在于僅僅“觀察”爬山虎而已。
在段落上,葉老也善于將自己的判斷作畫龍點睛式的交代。比如課文第三自然段: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這樣“畫龍點睛”的表達特點,同樣體現在四年級下冊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中: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兩個自然段在行文結構上確實有驚人的相似——“這就是爬山虎的腳”“這是外洞”。葉老喜歡在詳細介紹、描摹景物之后,用“這就是——”作個概括。這樣寫,既自然而然地交代了作者的行文結構,也巧妙地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更能體現葉老樂為少年兒童作導游,充盈著濃厚的娓娓道來式的親切感。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個讀寫結合或者仿寫的練習,學習、遷移葉老的表達“秘妙”。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高照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