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乾 曾揚明
《慈母情深》是依據梁曉聲的原著《母親》改編的略讀課文。多數人教學中的閱讀思路是:想買書——找母親——買罐頭——買到書。其教學重點往往落在“找母親要錢”這一部分,扣住課題“慈母情深”的“深”字,品讀、分析,感受慈母情之深,但這樣,容易陷入“教課文”——純內容分析式教學的泥沼。如何走出這一步,我努力改變學生的閱讀方式,從母親的兩次給錢切入,讀好母親第一次在工作的地方“塞”錢,寫好母親第二次再“湊”錢的過程。這樣,變讀的材料為寫的依據,在文字的運用中轉“讀懂”為“讀會”。教學中,兩個板塊呈現了這一思路。
第一板塊:透過文本的言語形式,讀出作者筆下的母親形象
在學生讀通課文,理清“母親兩次給錢”的寫作思路后,直奔母親工作時第一次給錢的部分,讓學生自主讀,找出描寫作者在母親工作的地方看到的和聽到的句群。這些句群中,省略的是作者所受到的強烈震撼而產生的內心活動。如,昔日挺拔的、健康的背如今瘦弱、疲憊……為何可以省略?因為母親的辛勞和兒子的心酸、內疚已在“極其瘦弱”“塞”等詞語中凸顯,一切盡在作者的表達中。教學中,扣住那些容易被學生忽視而又極富表現力的字眼,如“極其”和“脊”,通過對比讀和漢字字形還原的方式來體會母親的“瘦弱”,體會作者遣詞的準確性。
師:如果這樣來讀——母親瘦弱的背彎曲著,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你發現問題了嗎?
生:老師漏讀了“極其”和“脊”。
師:同學們,看屏幕:→脊(“脊”在后面出現),猜猜這是什么字?
生:魚骨頭。
師:這就是漢字的魅力,“脊背”的“脊”。怎樣的脊背?
生:極其瘦弱的。
師:“極其”這個詞能不寫嗎?
生:不能,因為更能說明母親的身體是何其的瘦小。
以此為例,讓學生再從文中讀出類似的詞語,習得作者表達上的用意。課文中,準確而富表現力的詞還有“塞”“皺皺的”“龜裂”“攥”等,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尋常的詞語進行比較讀(“塞”和“遞”進行比較),換詞讀(“皺皺的”換成“很皺的”),想象讀(想象“龜裂”的情景),而后追問:作者會怎么想?為何沒有描寫自己的內心活動?原來,作者此時的內心活動,如內疚、自責、感嘆等,都已在句子的表達形式中透露出來。
課文中,作者不僅用詞準確,組句上還頗具創造性。如文中“我的母親”以后置的方式出現的句群、四個“立刻”反復呈現,是對日常語言的一種明顯的偏離和反抗,能有效地吸引讀者的目光駐留到這樣一種異乎尋常的話語形式上。從語言潛力顯性化的角度看,排比的句式、長短句的參差錯落、一唱三嘆的語言節律的綿綿韻味,使這樣的語段恰似一首短小精致的詩。而其中蘊含著的慈母神態以及由此折射出來的慈母深情,顯然有著極高的審美含量,成了表達至愛親情的一種詩意符號。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朗讀品悟這些句群,感受母親的“忙碌”,體會作者造句的藝術性。
師:“我的母親”為什么要出現三次?為什么要放在描寫母親動作的后面?就是因為要表達作者內心復雜的情感。讀這樣的文字,要特別留心,邊讀邊想,作者表達的妙處在哪?課文中還有不少句子是這樣的。誰發現了?
生: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師:來,你來說說讀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生:我讀到三個“立刻”心想,作者一定想到母親工作是為了多賺錢,不停地工作,內心很難過。
生:三個“立刻”,可見母親工作的忙碌,難怪會出現極其瘦弱的背,作者難怪會“鼻子一酸”。
師:對,作者的一切“心理”都在“鼻子一酸”這個詞里面。同學們,假如作者把內心活動直接寫出來。不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你認為可以嗎?
生:可以,但文字就沒有味道了。
這樣,在品讀對比、追問想象中,“慈母”的形象就會浮現在學生的腦海中,作者愧疚之情也會在學生的心里駐足。按理來說,教學到此就可以結束了,但是,如果學生只停留在讀懂內容上,那么,這些文字還只是一堆僵硬的符號,因為,只有通過文字的運用,才能使“消極詞匯”轉化為“積極詞匯”。為此,我緊接著進行了另一項活動(第二板塊)——依讀的材料進行寫作。
第二板塊:通過母親細節的還原,寫出兒童心中的母親形象
課文“母親第二次給錢”部分中略寫買罐頭、母親的數落、買回書三個情節,這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和寫作空間。我讓學生依母親第一次給錢的情節為寫作的依據,運用語言、動作、神態、外貌、心理活動等描寫,把三個故事情節寫具體,再次呈現母親的形象。
師:同學們,母親工作的情景,母親工作的形象,在作者的腦海里會消失嗎?
生:不會消失,會永久刻在作者的腦海里。
師:對,母親的形象就在作者特殊的表達中呈現出來的。下面,我們關注第二次給錢的情節,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
生:一是買罐頭。
師:二是——
生:母親的數落,三是湊錢買書。
師:下面請大家任選第二次給錢的一個情節,參照“第一次給錢”的表達范式,展開合理想象,寫一個片段。(學生練習:10分鐘后展示片段)
學生寫作片段一: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淚水迷糊了我的眼精,母親的工作情境一直在腦海中浮現:七八十臺縫紉機震耳欲聾,母親極其瘦弱的背彎曲著,不停地踩著縫紉機,燈泡烤著她……我來到商店,在那琳瑯滿目的商品中,選了一聽水果罐頭。心里總是難受,是呀,母親這樣工作著,我還向她要錢,卻從沒有關心過母親的身體。
學生寫作片段二:回到家,我把罐頭放在桌上。母親下班回來了,她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到了門口。我再次看到母親瘦弱的背,疲憊的眼睛,看到那龜裂的手指。“媽,我給你買好東西了!”我興高采烈地帶著母親來到了水果罐頭旁。本以為母親會很高興的,沒想到,母親卻將眉頭一皺,數落起我來:誰叫你買罐頭的,你看,是因為你要書,我才舍得給你錢,要不,我辛辛苦苦工作,哪會給你呀?母親摸摸了我的頭,從自己的衣角里掏出了零錢,湊足了一元五角。我低下頭,我敢接下這毛皺皺的一元五角錢嗎?母親見我不接,直接將錢塞在我的手心里。
學生寫作片段三:我急匆匆地買完《青年近衛軍》這本書,高興地沖回家。猛然發現母親還捧著那水果罐頭,母親的眼睛充滿了血絲,這是第一次發現;母親的手指龜裂,我是第一次發現……這時,我提醒自己,母親為我種下了感恩,為我種下的努力,我沒理由向母親苛求什么。
學生筆下的三段話合起來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我教學生以對“對子”的形式取個小標題。課題“慈母情深”作為上聯,學生筆下的“下聯”(標題)異彩紛呈,如“孝子意濃”“孝子意重”“愛母情結”。這樣的寫作,必然會促使學生去讀“母親的第一次給錢”,或許寫然后知不足,再次提醒學生去有目的地讀書和思考,形成寫、讀、思的良性循環。從這個意義上說,寫作又何嘗不能帶動、促進閱讀(以寫帶讀)呢?這就是說,寫作的過程中,始終隱含著閱讀活動。
我們說,閱讀教學要有一個“教學指向”,這堂課的“教學指向”是學生在文字運用中積累語言,提高表達能力,在文字的表達中形成兒童自己筆下的母親形象。這教學背后的實質是——變課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教材。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實驗小學 福建省寧化縣實驗小學)
鄭重聲明: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費,如發現任何人以本刊編輯部名義向作者收取版面費,本刊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歡迎讀者監督,監督電話:0591-83789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