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雅珍
人們常說,語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千古絕唱的詩詞曲賦,是功垂青史的經史子集……面對如此意蘊深厚、豐富多彩的語文,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應抓住“詩意”的靈魂,讓詩意在課堂間流淌,讓學生在詩意盎然中享受美,感悟情,體驗真。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激發課堂詩情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币晃粌炐愕难葑嗾咴谘葑嘀熬鸵呀洶炎约旱那楦腥谌胍魳返姆諊?,于是他的演奏才格外的打動人心。一堂詩意的語文課亦是如此,老師應該精心設計課堂的導入,將學生引入課文的氛圍,使學生迅速進入新課的學習狀態之中。富有詩意的導入,不但能夠很快地渲染一種詩情畫意的典雅氣氛,而且能創設“先聲奪人”的詩意情境,體現出鮮明的抒情格調,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這種熏陶不僅有利于語文學習本身,而且有利于學生心靈與人格的健康發育。如教學《五彩池》,新課伊始,伴隨著悅耳的鋼琴曲《秋日私語》,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組美輪美奐的《五彩池》風光圖片。“哇!”“哇!好靚!”……課堂里洋溢著一聲聲的贊嘆,平日里有些愛說悄悄話的學生此時除了贊嘆外,沒有發出其他不和諧的聲音;平日里會動來動去的小調皮此刻也安分地坐著,看著。全班學生都被五彩池的美麗與神奇吸引住了??粗浑p雙企盼的眼睛,老師及時煽動:“是呀!這么美的五彩池看一遍怎么夠???來,打開課本,我們一起再游游五彩池?!蹦闱?,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著,回想著剛才看到的絢麗,讀著這美美的句子,心中的詩弦被撥響了,濃濃的詩情被激發了。
二、淡妝濃抹總相宜——營造課堂詩境
課堂,這揮灑詩性魅力的天然舞臺,讓學生詩意地棲息其中,教師責無旁貸。為了讓學生進入語文學習的優美意境,教師應精心創設情境,營造一種情景交融的詩意氛圍,或淡淡的“隨風潛入夜”,或濃濃的“大珠小珠落玉盤”,讓教情、學情、文情“三情統一”,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一)以讀賞美,渲染情。
課文的語言文字都是作者心靈的述說,文字中所蘊含的語音感、語境感并不是靠教師的分析講述就能體會到的。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詩如果引導學生讀出詩意,或蕩氣回腸,或溫情脈脈,或慷慨激昂……就能為詩意的表達提供有效的鋪墊,就能使學生在濃濃的詩意中受到教育和感染,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會通過優美的語言文字流進孩子們的心田,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如《荷花》這篇課文,語句優美,富有韻律,感情充沛,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朗讀的時候,引導學生把荷花的優美姿態表現出來,例如,“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兒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边@段話寫出了花的各種優美姿態,在讀的時候,注意語氣高低輕重的不同變化,強調荷花長勢的不同特點。其中,“兩三片”“全”讀得重一些,體現開花大小程度的對比;“有的”“有的”拉長讀,體現出各種花姿態的多。在語調高低不同的變化中,讀出荷花的動態美。聲情并茂的美讀,不但渲染了課堂氣氛,而且開啟了學生的思維,陶冶了學生美好的情操。
(二)動情演繹,體驗情。
為了使教學情景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由于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
在教學《荷葉圓圓》一課時,讓學生美讀課文后,我戴上荷葉頭飾,成了一片美麗的“荷葉”。“荷葉”蹲在那里,左右顧盼,等待小動物的到來:“有哪些小動物會來我這里呢?”我以動作引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情境。孩子們有的扮演起了小水珠眨著亮晶晶的眼睛,拍著手讓我抱。有的扮小蜻蜓,飛到“荷葉”上展開透明的翅膀說:“荷葉是我的停機坪?!庇械陌缧◆~兒躲在荷葉下,笑嘻嘻地游來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看到學生們都躍躍欲試,我又請班上的女生扮小動物,男生扮荷葉。“小動物”選擇自己認為最美的一片“荷葉”,互相進行對話表演。課堂上,“小動物們”飛的飛,跳的跳,活潑可愛;“荷葉們”或以水嬉戲,或翩翩起舞,煞是多姿多趣,好一個讓人如臨其境的童話世界!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生們真切地體驗著自己就是一片美麗的荷葉,一只可愛的小動物,個性與靈性融入了詩意的課堂中。
(三)以畫釋義,釋放情。
形象的圖畫普遍受到孩子的歡迎,兒童正是通過形象的畫面去認識世界的。在教學中,如果讓學生用圖畫去再現文本,就能使學生頭腦中的畫面更鮮活,使心中蘊藏的情感得以在圖畫中釋放。如教學杜甫的《絕句》,在學生讀懂了詩意的基礎上,讓學生用彩色筆勾畫出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千秋雪、萬里船等景物,一幅幅春意盎然的圖畫讓學生更加入情入境,課堂上詩意飛揚。
三、千樹萬樹梨花開——譜寫個性詩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闭n堂上,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不但使學生獲得個性化的感受,還呈現出了個性化的詩意。《找春天》是篇極美的文章,充滿了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當教師沉醉地讀著“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時,適時地引導:“多生動的比喻啊,小朋友們也能學著說一說嗎?”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千樹萬樹梨花開”:“蝴蝶在花叢中飛舞,那是春姑娘的發夾吧”“風兒輕輕地拂著我的臉,那是春姑娘溫柔的小手吧”……各種富有個性與靈氣的句子,就這樣被小詩人們吟出來了,課堂上翻騰著詩意的浪花,流淌著個性的美,撞擊著師生們的心靈。
詩意,使課堂涌動著詩的靈性,洋溢著詩的浪漫,彌漫著詩的芳香,勃發著詩的激情,流淌著詩的旋律,演繹著詩的精彩。詩意,讓課堂如此美麗!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逸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