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延燈
新課程給農村語文課堂帶來了新鮮的活力。新的理念、新的觀點、新的教法頻頻亮相,語文課堂也隨之“熱鬧”起來。然而在一些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雖然知道語言的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卻存在著不少問題。下面我就農村語文課堂中語言訓練的有效積累談些粗淺看法。
“積累”一詞在2011年修訂版《語文課程標準》中頻頻出現。語言積累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確實,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切實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是當前語言文字訓練亟待落實的目標。語文課堂是語言積累的主陣地,尤其是閱讀教學。一段時間以來,課堂上隨處可見積累的痕跡。在教學的過程中,當學生出現了不當的個性體驗,教師在予以引導后,再作針對性的點撥與完善,能使學生的體驗逐漸趨于成熟。同時,教師應在學生對某些內容迷惑不解時、在學生潛心會文的過程中進行合理的疏導。
請看一位教師教學《棉花姑娘》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教學片段:
師:請小朋友美美地讀課文最后一段。(學生積極認真地自由朗讀起來。)
師:大家讀得真投入!你們從哪些地方發現了棉花姑娘病好了,長得很美?
生:我從“長出了碧綠碧綠的葉子”看出棉花姑娘長得很美。
師:哦,這是健康之美!
生:我從“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看出棉花姑娘很美。
師:哦,這是豐收之美!
生:我從“棉花姑娘裂開嘴笑了”感受到她的美。
師:哦,棉花姑娘笑得多美!大家也裂開嘴笑一笑。
師:笑得真開心,真美!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心情再來讀讀這段。(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同學們,如果老師把“長出了碧綠碧綠的葉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改成“長出了碧綠的葉子,吐出了雪白的棉花”這樣好不好,為什么?
生:我覺得“碧綠碧綠”要比“碧綠”更綠,更美;“雪白雪白”比“雪白”更白,更漂亮。
師:說得真好!請大家再讀一讀這兩句話,哪句讀起來特別上口,特別好聽啊?
生齊答:第一句!
師:同學們真能干!的確,像“碧綠碧綠、雪白雪白”這樣ABAB式的疊詞讀起非常朗朗上口。
師:在生活中,我們還可以說碧綠碧綠的什么,雪白雪白的什么?
生:碧綠碧綠的小草。
生:(學生指著窗外的樹木)碧綠碧綠的樹葉。
師:你真能干,很會觀察!
生:碧綠碧綠的裙子(學生發現有同學穿綠裙子)。
師:我們可以說“雪白雪白的什么?”
生:雪白雪白的白紙。
師:“白紙”中的“白”和“雪白雪白”意思重復,應該說“雪白雪白的紙張”。
生:(指著墻壁說)雪白雪白的墻壁。
生:雪白雪白的粉筆。
師:你能說出幾個像“碧綠碧綠、雪白雪白”這樣ABAB式的疊詞嗎?
生:通紅通紅。
師:請你們搜集幾個ABAB式的疊詞,下節課比一比,看誰搜集的疊詞多。
語言積累一般要經歷理解、感悟、鑒賞、記憶的復雜過程。理解、感悟、鑒賞是積累的基本條件,從理解到記憶、積累往往須要循環往復多次,不是一次完成的。從以上片段可見,教師非常重視促進學生有效積累語言。在本片段中,教師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當中,通過反復研讀來理解“碧綠碧綠、雪白雪白”,并通過“碧綠碧綠”和“碧綠”,“雪白雪白”和“雪白”的對比、鑒賞,感悟到ABAB式疊詞表示強調的意思,而且讀起來上口。這樣將語言積累置身于整個語文學習過程之中,系統地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使學生積累了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