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小樺
招生之際,學校總是要大力宣傳:重點校的頭銜、令人矚目的升學率、現代化的設備設施,等等,而海外一些名校,則往往以精彩的課程來吸引學生:到我這里來,你可以如魚得水,你一定會找到你心儀的科目、課程。區別如此顯著,我們當自省。
作為一個高中示范學校,我認為必須能夠理直氣壯地告訴學生:我們以什么理由吸引你報考我的學校?我們能夠開設什么樣的課程滿足你的需要?我們將為你提供什么樣的機會以利于你的未來發展?
“成也課程,敗也課程”。建設多樣化課程體系,為全體學生創造自主選擇、自由發展的空間,建設具有二中品質的課程文化。對此,我們堅定不移。
打造多元課程體系的“升級版”
我們對學校課程體系的價值描述為:建構適合不同學生的多元發展路徑,尊重師生的個性選擇,鼓勵師生的個性發展;發現不同潛質的學生,發展每一名學生的優勢潛能;自主安排課程,探索人才成長的規律,尊重個性選擇,鼓勵個性發展。
應當說,理念的認同與實際推進之間是有距離的。我們注重探索適合不同學生多元發展的途徑,體現二中學生“分類”發展的方向,為不同需求、不同發展方向、不同潛質的學生提供相對應的課程。“分類”發展,而不是“分層”發展,鼓勵個性發展,根據出口方向的不同而分類,如四年制直升班、實驗班、普通班、文科班、理科班、國際班。針對不同的班,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等都有清晰的定位和策略。另外,對專業特長的分類發展我們還在進一步研究中,如文學、藝術特長、體育特長、科技發明、走進高校實驗室、學科特長等。除了為學生提供部分選修課程,我們在必選課程上也在探索進一步設計和安排,包括考慮從高一年級開始進行“分類發展”的學制改革,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
我們知道,不同區域、不同學校都在探索課程創新,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但是應當把握的問題是,我的學校及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具有怎樣的基礎、怎樣的需求,以及怎樣的特質?基于此,我們才可能實現我們的理念以及目標,形成二中的課程體系“升級版”。
1. 必修課必選課文理并重
同一學科模塊之間的整合。各學科依據實際教學需求,對模塊的順序、內容、考評、教材與配套資料進行調整。
拓展綜合課程。學校鼓勵文科學生多閱讀、理科學生多進實驗室。高一年級第二學期和高二年級文科,全年安排“人文與社會”課程,由史、地、政老師合作完成。高二年級(理科)和航班(高一、高二)開設“科學與實驗”課程,由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的教師合作完成。高二年級(文科)第二學期安排“語言與思維”課程,由語文、英語教師合作完成。
文理并重。在這里,我們仍然在強調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自由發展的精神。即使從高分的角度考慮,理科尖子生也不能出現文科(語文、英語)短板,文科尖子生也不能出現理科(數學)短板。更重要的是,理科生本應具備豐富的人文情懷,文科生也應建立嚴謹的邏輯思維。
非高考科目“走班”。為盡量拓展學生的選擇空間,從2011年9月起,信息技術、通用技術、體育與健康、音樂與美術、生物實驗等非高考學科全部實施“走班制”選課和小班化教學。將同一領域的2~3節課程安排在同一時段,同時有多位教師參與授課,學生可以自由選擇。
2. 選修課、學科素養課出精品
校本選修課程根據學生基礎和課程難度,我們按“階梯式”設置了三個層次:綜合拓展課程、自由選修校本課程、社團類活動課程。
綜合拓展課程包括:拓展與加深、學科與素養課程系列。依據學科素養所應有的豐富性和包容性,我們精心設計了“百節學科素養課”,以獨特的視角和切入點,體現跨學科、跨領域知識整合和師生合作。截至目前,我們錄制并播放了59節“百節學科素養課”,力求體現拓展學科知識、挖掘社會資源、師生合作創造、關注社會熱點、關注身心健康等課程理念。
自由選修校本課程包括:文學與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與創新、技術與生活、體育與健康五大類別,供學生自主選擇。具有一定專業特色的、需要選拔的28個社團類活動課程,則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3. 拓展課程資源,完善課程支撐
為配合新課程選修課程教學,我們先后投資建設了60多個專業實驗室和專業活動場所,充分整合校內外課程資源,創建涉及“文學與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與創新、技術與生活、體育與健康”等五大領域190門的“課程超市”。各學科均設計推出了二中經典特色課程。語文:《仰望唐詩的天空》《〈史記〉與人生》等;數學:《橋牌》《數獨》《數學奧賽》等;英語:《英語影視賞析》《法語》《西班牙語》《俄語》等;物理:《發現與探索》《數字電路的設計與應用》《物理奧賽》等;化學:《趣味與其他化學實驗》《化學奧賽》等;生物:《生物科學實驗》《生物奧賽》等;地理:《定向越野》等;政治:《學生公司》《企業經營管理實戰模擬》《國際論壇》等;通用技術:《汽車駕駛與保養》《陶藝》《廚藝》《茶藝》《服裝設計基礎實操》等;信息技術:《計算機軟硬件維護》《網絡安全與網絡奧秘》《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體育:《男子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美術:《設計素描》《外國建筑鑒賞》《油畫技巧與臨摹》等;音樂《歌劇欣賞》等。
積極引進校外課程資源也是極為重要的,這需要我們的視野足夠寬闊,判斷足夠敏銳。近一個時期,學校開設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美術編審鹿耀世先生的《書法》;航空總局教練的《航空飛行模擬》,《中學生時事報》記者的《新聞采訪與寫作》等。此外,借助國際部外籍教師資源,開設選修課,如Charles Zhang的《數學》選修課程,鼓勵學生創新思維,提高英語理解和表達能力;Edwards博士曾在斯坦福大學的天賦少年教育計劃中任教,在美國SLAC物理實驗室研究離子物理學,他開設的《物理》選修課程,帶領學生進行不同風格的物理實驗探究。
課程設計不為高考,只為豐富人生
應當強調的是,我們所開設的課程,不是應對高考的文綜、理綜,而是文史哲融合在一起,一個問題可以通過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國內國際等多種角度來研究。其他如網絡課程和公共課,不針對某一個年級某一個學科,而是從學科修養的角度來講述,強調對這個學科的理解、思維方式、方法,包括人文精神、學科意識。事實證明,許多學生正是從這樣的實踐體驗中產生了對科學的向往,對藝術的追求,對夢想的憧憬,以及對社會、對未來的擔當。
現在,每到開學之際,選擇自己心儀的課程已經成為二中的一大熱點。為搶占先機,一些學生全家上陣,用上了“秒殺”的功夫。下一階段,投入專項資金500余萬元的二中“未來工程師”項目實驗中心將落成。這個中心將整合現有的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環境工程、生物技術實驗、機器人實驗室、電子控制實驗室等12個專業實驗室,按照“未來工程師”的發展體系,同時結合北京二中現有的能力,集成涉及五大板塊的系統實驗室,包括現代制造實驗室、自動控制實驗室、建筑與結構實驗室、交通與運輸實驗室、環保與生物技術實驗室。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工程師”項目既體現中學的基礎性,也順應“未來工程師”的專業分工在中學階段的合理布局,將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機會與體驗,引導更多的優秀學生享受設計與制作的完整過程。
我認為,課程應該是學校辦學的核心特色。課程體系的文化內涵通過每一個科目、每一節課來落實。課程文化最鮮明的體現就是彰顯學生的主體性,設計適合每一個學生發展的課程,使課程成為學生的“生命歷程”。同時,我們堅持強調的是,高中課程改革的推進乃至一所學校的特色發展,不能依據個別學生、個別群體的“特長”來界定和評價,而應當是惠及每一個學生的一種導向、一種激勵、一種自我發展的追求和情懷,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性的培育。
這個過程是豐富的,也是令每一位學生充滿向往的。我們的目標就是“讓精彩的課程成為學生選擇北京二中、信任北京二中的理由”。
編輯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