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靈
歸納起來,校內實施德育主要有四條渠道:一是通過專設的德育課程,二是通過各學科教學,三是通過少先隊、青年團組織和班級的日常教學管理工作,四是通過有聲或無聲的校園文化環境。在上述這些渠道中,各學科課堂教學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發揮著基礎的影響作用。但必須看到,盡管多年來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主渠道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教師的自覺意識還不夠強,課堂教學的德育還沒有有機融入在教學過程中,人們常說的“表演式”、“穿靴戴帽另外加一勺香油”的痕跡還很明顯,在人們習慣的思維活動中,德育、教學活動仍處于分割的狀態。
主渠道、主陣地的“主”是關鍵詞,可以解讀為“為主”、“主要”、“主導”。“主”在哪?首先是“主”在時間、內容的主要地位上。學校教育最為主要的工作任務和表現形式就是課堂教學,學生學校活動的主要時間或者是大半部分時間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度過的,學生所接受的每一門學科的教學,特別是語文、歷史、地理、音樂、科學、美術等文科類課程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歷史、每一節文字、每一個藝術形象、每一首歌曲都充滿著思想性、價值觀,有形無形或有聲無聲地向學生傳遞著思想乃至價值取向。其次是“主”在人力資源傳播力量上,課堂教學是全體教師全員參與的教育行為,它是其它任何一條渠道不可比擬的,課堂教學實施德育為每一個教師搭建了身體力行、教書育人的舞臺,是實現學校教育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最佳選擇。
課堂教學實施德育是一份責任,是一份教書育人、啟迪智慧的責任;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教學融合、課人合一的藝術。落實和履行好這項任務,需要認識的升華,需要專業的能力,需要評價機制的配套。解決好課堂教學實施德育的問題,需要辦好三件事情:
一要推進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改善評價標準,把教書育人作為學校發展、教師發展的硬指標。新課程改革之后,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雙基”轉變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的“四基”,這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意味著課程目標、教學目標不再是僅僅關注知識技能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思想、價值層面的體驗和感受。
二要改善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激發教師課堂育人的內動力。要把每一個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自主性激發出來,產生課堂實施德育的內動力。課堂教學實施德育能不能落實到每一節課的關鍵是教師,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著許多的德育因素,如人格因素,教師的三尺講臺傳遞著情感、態度、價值觀;又如教材因素,一節語文課,教師如果善于把聽說讀寫的背后因素挖掘出來,將呈現出一個有知識、有靈魂的課堂。因此,強調課堂教學實施德育必須清楚第一要素是教師,教師的品格、人格及個人修養格外重要,還要有專業素養和學科見識。
三要為課堂教學實施德育創造條件,幫助學校、幫助教師解決操作層面因精力、能力不足所遇到的困難。這種幫助主要體現在不同層面、不同環節,體現在行政部門的政策引領和業務部門的具體指導上,比如市教委制定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各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教研部門制定的《中小學學科德育指導綱要》。教研部門把落實學科德育貫穿于教研活動全過程,強調學科德育必須依據“各學科自身的特點”,凸顯學科德育的內涵與特色,切忌千篇一律唱高調。在日常教學視導中,教研員要把課堂教學實施德育作為課堂教學指導的重要內容,使得指導直接面向一線教師,直接作用于課堂,保證這項工作朝著務實、有效的方向發展。
筆者曾經觀摩吳正憲、陶昌宏等教研員的課例展示,深感一個教師的真正功底和教學的藝術魅力,在他們的課堂上,知識的傳遞、智慧的啟迪、人格的影響以及德育的融合是那么地自然而然,沒有一絲的拼湊、做作、牽強的成分。其實,用不著大聲呼吁要“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教育功能”,因為“無教育的純教學”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學科無一不在發揮著各自的教育功能。只是這種教育功能卻有“正效應”與“負效應”之分。因此,教書育人,落實課堂教學育人的“正效應”是教師永遠追求的目標。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