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秋
當我宣布下課后返回教室向學生們發放禮物的時候,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徐錦言同學正拿著用電腦合成的照片在發呆,李雅琪同學低著頭在哭泣,還有一些同學拿著“家庭樹”在說著什么……這時我的手機上顯示了一條短信 :“感謝老師的良苦用心;感謝課堂帶給孩子的震撼,使孩子學會了理解。孩子竟然對我們說‘您們工作忙,不能帶我出去玩,我不怨您們。”我的眼睛濕潤了。看著孩子們的樣子,想到家長的話,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就是這樣一節《品德與生活》課,使我感受到越是挖掘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學生越容易得到情感上的體驗。
“我的一家人”是首師大版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第二冊教材第一單元《我愛我家》中的一個主題。這個主題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在學習有關家庭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感受與家人在一起的親情。在本主題的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引導他們發揮多元智能的基礎上,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的體驗,開發學生的潛能。
我了解到徐錦言同學的家長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帶他出去玩,他也沒有一張和家人在一起的照片。在上《我愛我家》一課時,他拿來了一張特殊的合影——在自己的彩照上貼了一張媽媽的一寸照片。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徐錦言,你能和同學說說為什么拿來了這樣一張照片嗎?”(孩子有些傷心地低下了頭)“爸爸媽媽經常帶你出去玩嗎?”“不經常。” “為什么?” “他們工作特別忙。”(孩子的眼淚圍著眼圈轉)“你心里埋怨他們嗎?” “不怨。”“好孩子,可是爸爸媽媽他們卻很難過。當媽媽看到你把照片貼上去的時候,心里很內疚。徐錦言,你的媽媽今天有些話想對你說,這是她寫來的信,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好嗎?”
當我讀到:我親愛的兒子,對不起,有時間爸爸媽媽一定帶你出去玩,和你照張相時,孩子不禁淚如雨下,很多學生也都留下了眼淚……全班同學在這種鮮活的體驗中,進一步感受到自己和家人在一起的快樂,感受到父母的愛,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在授課中,我還引導學生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感受別人的需要、處境和追求,并借助聯想、記憶等手段,將學生自身經歷中值得珍惜的內容提取出來,引導學生進行回味、反思,改造和重組學生的經驗,提升學生主體的認識,激發學生愛家人的情感。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我感受到:
課堂教學要有生活性。生活是道德的田園,離開了生活,道德只能是干癟、抽象的條文,不可能在學生的心靈中生根。新課程強調道德教育要回歸學生生活、現實生活的理念。在教學中學生的感動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再現了學生的生活情景,情感的爆發是自然流露出來的,可引發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課堂教學要有鮮活性。教學中我引領學生進行“鮮活”體驗的同時,注意開發學生的潛能。這種“鮮活”的體驗主要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超越時空、對自身的經歷進行回味,從中獲得相應的認識和情感的心理性親歷體驗過程。媽媽的一句“對不起”,孩子的一句“我不怨您”,拉進了母子之間的情感,使學生們從不同角度感受到家人的關懷,這種教育資源蘊含在我們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到很親切。
課堂教學要有靈活性。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我把課堂活動和家庭生活、課內教學與課外準備、教材的引領與發揮家長的作用融為一體,把學生在調查、訪問、搜集、觀察、比較和親自操作中所獲得的有關自己成長的活生生的信息、資源充實整合到教材內容中,課堂上讓學生講故事、說兒歌、回憶、聯想照片背后故事等,讓發自學生心靈的體驗傾注于整個教學進程中,使學生在自我感悟中迸發出生命的智慧,體驗并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這是學生發展的關鍵因素。
因此,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品德知識,要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真實環境中不斷得到檢驗和應用。在感受、體驗的基礎上得到鞏固和發展,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