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社會危險性是指可作為適用具體強制措施的法定依據的,有證據證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危害社會、他人的行為和其他妨礙刑事訴訟正常進行的行為的可能性。刑訴法第79條第1款: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判定犯罪嫌疑人社會危險性有無或者大小的各種因素,應當作為關于無逮捕必要性要件的判斷標準的重點或者主要內容。
一、社會危險性的具體內容
社會危險性不具有危害后果的現實性特點,只是一種可能性。包括兩方面內容,即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險性和罪行危險性,人身危險性是指基于犯罪嫌疑人人身因素可能給社會帶來的危險性;罪行危險性是指基于犯罪嫌疑人的罪行因素致使犯罪嫌疑人可能給社會帶來的危險性,二者共同構成社會危險性的法律內涵。
(一)人身危險性。一是可能妨礙刑事訴訟的危險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逃亡、躲避等方式拒不參與刑事訴訟程序,阻礙偵查機關取證、妨礙證人作證或者實施其它阻撓行為使偵查或審理不能正常進行的。具體表現為:偽造、變造、隱匿或者毀滅證據;以不正當之手段影響案件的公正處理;影響證人、翻譯人、鑒定人提供證言;可能對報案人、舉報人、被害人實施打擊報復等妨礙刑事訴訟順利進行的行為。具有上述情形之一,即可以認為具有妨礙刑事訴訟的危險性。二是可能再次犯罪的危險性。即根據犯罪嫌疑人的具體情況以及是否是多次犯罪、流竄作案、連續犯、累犯等,判斷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繼續犯罪或者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如有事實和證據表明犯罪嫌疑人很有可能會再次實施犯罪或者繼續犯罪的,則應當認為具有再次犯罪的社會危險性。
(二)罪行危險性。即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犯罪事實,已有證據證明,且該犯罪事實本身說明該犯罪嫌疑人可能會給社會帶來的危險性。這主要是指已經給國家的公共安全帶來嚴重危害,或者其他犯罪性質特別惡劣,犯罪情節特別嚴重的重大犯罪等。如我國刑法規定的危害國家安全罪,嚴重的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罪,或者情節嚴重的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搶劫罪等嚴重故意犯罪或者涉及嚴重暴力犯罪等。該類犯罪行為特殊的性質或者情節本身說明犯罪嫌疑人可能會給社會帶來新的危險性。一般情況下,只要犯罪嫌疑人涉嫌該類犯罪,有證據證明該犯罪嫌疑人有該類犯罪事實,就應當認為具有了社會危險性,這實際上是根據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犯罪性質和犯罪情節來考察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
二、“無逮捕必要”情形的社會危險性分析
適用“無逮捕必要”,必須進行社會危險性分析。對于社會危險性條件的把握,要根據案件事實和證據進行綜合審查判斷。沒有社會危險性的犯罪嫌疑人沒必要逮捕,社會危險性輕微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審足以防止其發生社會危險性,也沒必要逮捕。修改后刑訴法第79條第1款規定的五種社會危險性,應是客觀上已經發生了危險或者在案發前后客觀上表現出某種危險的跡象,因此,認定是否存在危險需要審查有無相關證據材料,不能憑空臆斷。
(一)輕微刑事案件的社會危險性分析。因戀愛、婚姻、家庭、鄰里、親友糾紛以及因勞動糾紛、管理失當等原因引發的犯罪,特別是一些犯罪因被害方過錯引發的或者具有防衛因素的突發性犯罪等,這些犯罪嫌疑人通常沒有惡劣的犯罪動機,通常都是一時激憤引發的犯罪,在犯罪后一般都能認罪悔過,向被害人賠禮道歉、賠償損失、達成和解,取得被害人諒解,當事人的怨恨消除,被害人的損失也得到了補償,再犯罪的風險極低,社會危險性基本消失。
(二)特殊主體的社會危險性分析。特殊主體中較多的是未成年人和在校學生,他們在各方面還不成熟,思想幼稚,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法律意識淡薄,他們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往往是受到了社會不良風氣的誘導和影響,一念之差觸犯刑律,他們本身的犯罪動機簡單,主觀惡性小,社會危險性小,同時,由于他們尚未形成穩定的思想意識,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能夠通過建立特殊的法律保護措施來教育、感化、挽救機制,最終能夠回歸社會,健康成長。盲聾啞人及不能自理的殘疾人、老年人犯罪,因為身體因素或年齡因素,其再次危害社會的能力有限,懷孕哺乳嬰兒的婦女則需在懷孕情形消失或哺乳期過后,再視情況考慮是否適用羈押措施。
(三)法定、酌定從輕、減輕情節下犯罪的社會危險性分析。一是初犯、偶犯、過失犯。其犯罪具有偶然性,社會危險性較小,對這類人員應立足于教育、挽救;在過失犯罪中,行為人主觀上并不希望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沒有反社會的動機和目的,主觀惡性很小,其社會危險性較小。二是犯罪中止、自首、立功。犯罪中止是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主動消除了可能發生的社會危險性;犯罪人的自首是反映其對犯罪行為的認識和悔罪的表現,反映了犯罪人畏懼法律的威嚴,其危險性減小或消除;立功更能反映了犯罪嫌疑人改過自新的心理和行動,不但不具備危險性,而且能通過立功行為幫助消除潛在的社會危險性。三是從犯、脅從犯。從犯是在犯罪中處于次要地位,作用較小或起輔助作用的,其主觀惡性或者說其社會危險性有時也是較小的。脅從犯是被脅迫參加犯罪的犯罪分子,是為了避免遭受現實的危害或不利才不得不參加犯罪,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他仍有自由意志,參加犯罪仍然是他自行選擇的結果,但被脅迫的狀態,反映出他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不大,因此其社會危險性比較小。四是防衛過當、避險過當。防衛過當的最初必定是進行防衛,它也是在存在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的前提下,針對不法侵害人,為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而實施的,防衛過當一般表現為過失犯罪。避險過當與防衛過當一樣,其主觀惡性很小,其社會危險性較小。但是如果有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具有可能繼續實施犯罪或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等社會危險性的,即使符合上述條件,也應當依法予以逮捕。
三、社會危險性的證明
社會危險性是可以證明的、復雜的、可變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相對確定性。社會危險性的證明是決定有無逮捕必要的根本因素。
(一)建立社會危險性證明制度。社會危險性證明,是指根據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對適用逮捕措施的案件,公安機關在提請批準逮捕時,除應有證明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可能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必要證據外,還應提供證明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的證據,以及相關保障措施的制度。實踐中,偵查機關除了提供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條件的證據之外,還要對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作出說明。檢察機關除了對提請的犯罪事實、證據加以必要的分析論證之外,還應當專題分析闡述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逮捕的罪刑嚴重性條件和社會危險性條件,加強對社會危險性條件的把握,根據案件事實和證據進行綜合審查判斷有無逮捕必要,正確適用逮捕措施。比如,對輕微刑事案件,要說明影響逮捕必要性因素的證據范圍,即犯罪嫌疑人的自身情況、社會背景情況、是否具有法定從輕減輕情節、主觀悔罪表現及案件的社會危害性等,為適用無逮捕必要提供依據。
(二)建立社會危險性評價制度。將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輕微刑事案件、特殊主體犯罪案件、具有法定酌定減輕情節的案件,作為“社會危險性”評價重點,注重對犯罪嫌疑人是否屬初犯、偶犯、過失犯,犯罪后是否積極退贓、退賠,取得被害人諒解,具有悔罪表現等情況進行審查。同時強化與公安機關溝通,就落實有關問題進行討論,督促公安機關在報捕時引用“社會危險性”具體條款并提供證明材料。在作出不捕決定時,向公安機關充分說理,取得理解和支持。評價制度的另一方面通過公開聽證的形式,聽取偵查機關、律師、被害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對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社會危險性”的意見,根本目的是為了促成刑事和解,對達成和解的輕微刑事案件,經評估為不予羈押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依法作出不捕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