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不斷加大投入,大大提升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生活質量。而隨著惠農資金的大幅增加,涉農職務犯罪也明顯增多,不但嚴重侵害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且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因此認真分析這些案件犯罪特點,探究犯罪原因,研討預防犯罪對策,減少涉農職務犯罪的發案率,從而堵塞犯罪漏洞,為農村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是檢察機關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為此,我們著重對近年以來我院立案查處的32件38人涉農職務犯罪案件的特點、原因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分析,提出了防止和減少涉農職務犯罪的對策。
一、涉農職務犯罪的特點
(一)犯罪主體農村基層組織人員多,“一把手”多。立案偵查的38人中,村黨支部書記13人,村委會主任1人,會計14人,其他11人。“一把手”犯罪達到了立案總人數的34%以上。
(二)貪污案件居高不下。立案偵查的32件涉農職務犯罪案件,貪污案為30件36人,占立案總數的94%,在有關涉農職務犯罪案件中,貪污類型犯罪的發生率最高。
(三)窩案、串案突出。村支書、村主任、會計、出納等犯罪嫌疑人利用職務便利分工合作,貪污、挪用或者共同犯罪的現象比較普遍,辦一案帶一串挖一窩的群體腐敗現象屢見不鮮。如2010年4月立案查處的雷寨鄉某村委會干部集體貪污國家糧食直補款一案,是一起典型的“抱團腐敗”案,上至村支部書記,下至會計、村委會成員無一例外地參與犯罪,相互勾結共同預謀,套取侵吞國家糧食直補款,利益均分,形成犯罪的群體化。
(四)涉案金額較小,但呈擴大化發展趨勢。以往的涉農職務犯罪特別是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的貪污、挪用案件金額都比較小,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國家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加大,近兩年涉案金額有擴大趨勢,我們查辦的涉農職務犯罪案件中有8起案件涉案金額超過5萬元。
(五)犯罪領域較為分散。涉及“村村通”公路建設、國家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農村沼氣池建設、五保戶生活費、鄉統籌提留等多個領域。例如,蘭青鄉某村支書白某在任職期間,虛報退耕還林地畝數42畝,貪污公款15000多元。
(六)發案環節相對集中。通過查辦涉農職務犯罪案件不難發現,這些違法行為主要發生在發放農民的補償款這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上,一些犯罪分子采取侵占或者挪用的手段騙取集體財產,中飽私囊,致使這些款項未能真正發放到農民手中。
二、當前涉農職務犯罪的成因
(一)權力過分集中。近幾年,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新農村建設力度也不斷加大,國家各種支農、惠農資金給農村經濟帶來新的活力和動力,農村基層組織工作人員的權限空間也得到擴大,負責管理的資金也相應增多,這些工作人員集權錢于一身,權力相對集中,收取公款長期不交財務,自收自支,利用白條和虛假發票沖帳、隱瞞收入等手段進行貪污、挪用公款。
(二)內外部監督缺失。出現涉農職務犯罪案件的村普遍存在著財務制度不嚴、賬目管理混亂問題,無章可循,有章不循、出納、會計一人兼,村支書獨攬財務等現象屢見不鮮,為滋生腐敗提供了溫床。有的村委雖然建立了內部監督機制,卻由于相關環節人員相互勾結等原因,致使監督機制形同虛設。而在外部,基層政府對農村基層組織的干部管理,財務管理等重要環節缺乏有效的監督方式,無法真正發揮預防犯罪的實際效果,使腐敗分子更是有機可乘,大搞權錢交易。
(三)農村基層組織工作人員政治和法律素質普遍不高。一是文化素質偏低。目前的村干部很多是農民出身,大多數只有中小學文化水平。二是法律意識淡薄。相當一部分人員的法律意識較差,對罪與非罪的界限認識不清,錯誤地認為自己不是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吃點、占點、撈點”都是正常的,構不成犯罪。三是特權心理嚴重。不少基層干部認為自己是“土皇帝”,態度蠻橫,缺乏自我約束,對于財務管理制度不執行,經不起金錢誘惑,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行為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四)涉農政策宣傳不到位,政策落實透明度低。由于各基層單位和部門對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夠,以及在一些項目工程的實施時,工程的總體規劃和資金分配情況不對農民公開,使廣大農民群眾不了解國家對農村、農民投資的政策界限,以及對涉農項目投資的整體規劃和資金使用的分配比例,對哪些資金投入到農村基礎設施上,哪些資金投入到村民身上,以及資金投放和分配的政策依據是什么等內容毫不知情。這樣就會造成村民只關注國家直接補貼給農民和耕地的資金補助,而不關注國家用于改善農村環境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從而使涉農資金的投放和使用、涉農項目工程的規劃和實施失去群眾監督,使一些不法分子乘虛而入實施涉農職務犯罪。
三、防止和減少涉農職務犯罪的對策
當前,涉農職務犯罪已經成為社會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農村干部的犯罪直接影響黨的威信,破壞了黨與基層人民群眾的關系,往往容易引發群體性上訪,成為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因此研究涉農職務犯罪原因,探析預防措施已刻不容緩。
(一)加大檢察宣傳力度,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朋友不了解檢察機關的性質,不知道涉農職務犯罪主要由檢察機關管轄,有的農民群眾掌握了村干部職務犯罪的線索和證據,卻不知道該向哪舉報,這些問題都要靠加強宣傳來解決,檢察機關應該深入鄉村,向廣大農民宣傳有關法律知識,使基層群眾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傳教育,提高他們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二)完善制度,堵塞漏洞。打擊只是治標之舉,預防才是治本之策。基層鄉鎮要制定嚴格的財經制度,村里實行一支筆制度,嚴格控制支出;明確村領導班子議事規則,防止重大問題個人說了算;充分發揮黨組織對農村基層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作用,發揮村務監督小組、村財務審核小組等組織對農村基層干部的監督作用;建立健全農村基層干部任前廉政談話、戒勉談話、述職述廉等制度;加強農村基層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實行審計結果向群眾公開,逐步做好離職必審、先審后離等管理制度。要充分發揮紀檢、審計、檢察、鄉鎮黨委政府的監督作用,加大對村干部在位工作的日常監督,從經濟上對村干部制約。
(三)加大打擊涉農職務犯罪的力度。檢察機關應當從服務“三農”發展大局、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角度出發,重視現實中存在的涉農職務犯罪問題,充分認識查處農村干部職務犯罪案件的重要意義,義不容辭地把查辦涉農職務犯罪擺在檢察工作的重要位置,在黨委領導下密切與紀檢監察、公安、審計等執紀執法部門的協作配合,大膽查辦涉農職務犯罪案件,為維護農村和諧穩定保駕護航。尤其要注意與公安機關在案件管轄上的分工協作,杜絕“兩不管”案件的出現,在各部門的理解和支持下,形成懲治和預防涉農職務犯罪的合力。只有切實加大打擊涉農職務犯罪力度,才能在農村基層干部中形成強大的威懾力,使其不敢為、不能為、不愿為;也只有切實加大打擊涉農職務犯罪力度,才能增強農村群眾對黨委政府的信心,為新農村建設營造廉潔高效的社會環境。
(四)高度重視涉農職務犯罪的預防,深入開展預防農村干部職務犯罪工作。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加大對涉農職務犯罪的懲治和預防是檢察機關踐行檢察主題、關注三農、服務民生的重要舉措,對于深入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檢察機關必須立足本職工作,有效構建涉農職務犯罪的懲防體系。不僅要將預防職務犯罪工作伸入到所有行政機關,伸入到鄉鎮,更要深入到村里,每年至少一次深入到每個鄉鎮,甚至個別村莊,給村干部傳授法律知識,增強他們防范意識,使他們預防職務犯罪的警鐘長鳴,從源頭上杜絕涉農職務犯罪的發生。
(五)加強對涉農資金的管理,實施同步監督預防。在當前國家加大對新農村各項設施建設財政性投入的總體形勢下,要加強對涉農資金的管理,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對涉農資金要實行專賬管理,嚴格執行涉農資金的審批支付制度和財務管理各項制度,并加大對涉農資金的審計力度,及早發現和糾正其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財政性投入工程的監管,對工程從招投標、施工到審核結算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實施同步監督預防,使公款處于有效的控制之下,讓不法之徒無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