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敬
【摘 要】隨著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課堂的有效性被提上日程。雖然很多教師進行了無數(shù)探索,但是,教學的效果還是不太理想,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學習興趣不夠,容易被網(wǎng)絡所吸引。有效的教學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促進學生掌握應用能力的根本。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采用任務驅(qū)動、小組學習等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性;信息技術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時代,計算機正在逐漸改變?nèi)祟惖纳a(chǎn)方式、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目前在我國中小學已普遍開設信息技術課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目標與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讓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舉一反三、自主學習的方法,而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幫助學生快樂學習,是信息技術教師要思考的問題。要完成以上幾項任務,要求我們改革教學,實現(xiàn)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如何高效地實施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一直是老師們熱議的話題。
一、精心準備
1.了解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這是新課改實施中最重要的一項教學理念改革。要讓教學變得高效,必須重視學生的學,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提高他們的注意力,提供更多新鮮的科技信息,讓學生充滿興趣,這些都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所以,老師要尊重學生,以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在上課之前,要多地了解他們,掌握他們的基本情況,然后在課堂上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讓學生有興趣地學。
2.解讀教材
除了了解學生,老師還必須熟悉教材、理解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只有科學地分析教材,才能讓教材為我所用,發(fā)揮教材的作用,讓每一個知識點都能成為學生學習的重點。除了教材的基本內(nèi)容,我們也應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去拓展,去研究。
3.確定目標
老師們要按照新課改的指導,積極制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任務,讓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操作性,同時也能便于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特點以及學生情況,保證每一節(jié)課都能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
二、課堂教學
1.問題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是有效教學的前提與基礎。學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行為直接取決于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對信息技術不感興趣,消極情緒就會滋生,負面學習心理占主導,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影響學生的教學參與度,沒有興趣的學習是無法取得成功的。要實施有效教學,就必須要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可以在第一時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愉悅學生的身心,刺激學生大腦皮層興奮點,這樣學生會以積極活躍的學習與思維狀態(tài)來進入學習,教學自然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以富有趣味性、藝術性的問題來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將學生積極的心理與情感因素聚集起來,使學生主動而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
2.任務驅(qū)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任務驅(qū)動教學法,符合信息技術學科很強的實踐性與操作性的特點,而成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重要教學手段。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要緊密聯(lián)系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任務,以任務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以合作學習為探究方式展開積極的探究,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充分運用舊知展開探究,在解決任務的過程中達到對新知的全面理解與掌握,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教學目標。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注意任務布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也就是說任務要具目的性與層次性。目的性:任務是為特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要與教學內(nèi)容緊密結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導向性,這樣才能使學生經(jīng)過探究順利地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層次性: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一刀切的問題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激起全體學生學習的激情。因此,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設計多層次的問題,這樣更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讓各層次學生經(jīng)過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都可能順利地完成任務,享受學習所帶來的樂趣。
3.開展合作學習,在合作中互動
有效的教學不是將知識由教師簡單地傳向?qū)W生,而是教師與學生間的積極互動,實現(xiàn)知識的主動構建。開展合作學習可以切合這種教學需要,當學生個體無法解決問題,或是在學生間存在分歧與錯誤時,我們都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fā)揮小組成員共同的優(yōu)勢,一起展開充分的交流與激烈的討論,在交流與討論中分享各自收集的信息、學習材料,這樣可以解決個人學習中信息與材料有限的弊端,通過交流與討論可以進行思想的交匯與思維的碰撞,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更多的見解,萌發(fā)更多的想法,讓學生的思考與思維方式更靈活、角度更新穎,更利于學生圓滿地完成探究活動。這不僅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培養(yǎng)現(xiàn)代社會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競爭意識與協(xié)作意識的重要手段。
4.課外延伸,開辟寬廣的實踐平臺
“生活即教育”是我國現(xiàn)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新課程也異常關注教學與生活的關系,倡導生活化教學理念。這對于信息技術課來說更是具有現(xiàn)實與理論意義。信息技術學科具有很強的發(fā)展性與實踐性,其學科特征決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內(nèi)與教材內(nèi),而是要向更為寬廣的生活空間延伸,為學生開辟更為寬廣的學習平臺與實踐平臺,讓學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閱歷來展開學習,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提升認識。因此,我們要將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強調(diào)“做”,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教學活動中,在生活實踐中展開探究,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運用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運用中感知信息技術的實用性,在運用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三、課后反思
1.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與鞏固
我們的信息技術,信息知識每天都在不斷更新,如果只是在課堂上講講課,學生很難有大的提高,而除了課堂上老師的教之外,我們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學,掌握學習方法是必要的。老師要為學生總結學習經(jīng)驗,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讓學生體會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促進自身的知識結構的體系化,督促學生通過復習鞏固,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
2.教師的教學反思及提升
學習本身就是一門藝術,老師們要教好學生,就要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要積極反思,總結教學問題,提出全新的教學辦法,回顧一節(jié)課中,是否只是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學生探索知識、實踐應用的需要,教學中是否有不足的地方,是否缺乏亮點,通過剖析不斷地改進課堂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學會如何探索、發(fā)現(xiàn),并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學無止境,教無止境。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發(fā)展性、實踐性與可操作性,擁有眾多的知識點。我們不能照搬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而是要加強理論研究,將之與教育形勢與社會發(fā)展結合起來,在教學中加強實踐與探索,以摸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有效性,提高學生信息綜合素養(yǎng),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生活與學習工具。當然,提高高中課堂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的方法還有很多,關于采用何種方法,這需要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賈靖林.巧設情境撥動學生心弦——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感悟[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2).
[2]張劍江.淺談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J].學周刊(A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