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惠
案例1:圖文結合,整體感知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伊始。
師:孩子們,大自然無奇不有,今天老師帶你們到野外去走走,你們一定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然后告訴老師你看到了什么。
此時課件出示:配圖,配樂,配朗讀的動畫錄像。
孩子們個個神情專注,當課件停止播放時,他們爭先恐后地舉起了小手,準備回答老師的問題。
學生A:我剛才看到了蒲公英。
學生B:我剛才看到了蒼耳。
學生C:我剛才看到了豌豆。
學生D:我還看見了太陽和小狗。
肯定了他們的答案以后,教師很自然地把學生從野外帶進文本,讓學生自由朗讀2-5小節。整體感知文本內容:介紹了蒲公英、蒼耳和豌豆這三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案例2:教法新穎,激發興趣
這篇課文2-4節結構相似,分別介紹了蒲公英、蒼耳和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在教學中設計了不同的新穎的教學方法,避免了重復、單調的教學手段。
在教學第2節時,教師演示課件,引導學生通過看錄像了解蒲公英靠風傳播種子。理解:只要微風輕輕一吹,孩子們都紛紛出發。
在教學第3節時,學生通過演一演的形式了解蒼耳靠動物傳播種子。當學生讀第3節后,教師先利用課件演示蒼耳傳播種子的方法,接著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蒼耳,問:“蒼耳媽媽到底怎樣傳播種子的,孩子們想不想親眼看一看?”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想”。此時教師又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布娃娃小狗,讓一學生上臺抱著小狗,路過蒼耳身邊時教師配上臺詞:只要掛住動物的皮毛,孩子們就來了山洼。……
在教學第4節時,學生通過比動作的形式了解豌豆靠太陽傳播種子。引導學生讀第4節后,同樣先引導學生觀察豌豆傳播種子的精美課件,后讓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通過比動作生動地再現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她把豆莢曬在太陽底下,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就蹦著,跳著離開了媽媽。
案例3:品詞品讀, 落實訓練
語言文字訓練是語言課堂的靈魂。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把字詞教學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在教學第二節中的“紛紛”一詞時,教師設計了讓學生從學會這個詞到能運用這個詞的臺階練習。首先通過課件演示,形象地展示“紛紛出發”;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對“紛紛”的理解,教師作適當點撥,讓學生知道“紛紛”就是先先后后,一個跟一個的意思。最后讓學生用“紛紛”練習說話。在教學第三節中的“鎧甲”時,教者通過課件讓學生知道“鎧甲”是古代士兵打仗時穿在身上保護自己的衣服。接著教者不失時機地問:那蒼耳的“鎧甲”指什么呢?當孩子們滿臉疑惑時,教者把事先準備好的蒼耳分發給學生,讓學生用手摸摸蒼耳,親身感受蒼耳又硬又有刺的外表,從而讓學生從抽象到具體地理解了蒼耳的“鎧甲”指蒼耳外表那層又硬又帶刺的殼。
新課標提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多種形式的朗讀是一節課的特色。教者設計了自由讀、同桌互讀、四人小組練習讀、比動作讀、個人挑戰讀、男女生讀、齊讀等不同形式的品讀,感悟文本,理解課文。讀的形式多樣化,還保證了讀的分量和質量,注重體現朗讀的指導過程和朗讀的層次性。
通過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說話、朗讀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多元智能。
案例4:拓展延伸,發展智能
在教學課文最后一節時,講到“大自然中有許許多多的知識,粗心的小朋友卻得不到它。”教師先讓學生找AABB式的詞語,然后讓學生說說類似的詞,最后在屏幕上出現一組這類詞,供學生積累。這樣有機地進行詞語的擴展訓練,培養學生課外積累的習慣。
在學習完課文后,師問:課文講了蒲公英、蒼耳、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待學生回答后,有機地展示課件,讓學生了解其它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引導學生平時要注意觀察,善于觀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增長課外知識,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全面發展。
(此案例曾榮獲全國教育科學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創新智能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子課題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