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習祥
【摘 要】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這兩種能力的培養是不矛盾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就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就會激發創新思維火花。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當下比較流行的教學主流。小學數學教師在這方面的工作一定要更加用心、到位,這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規律決定的。本文主要根據筆者在小學教學實踐過程中的經驗,談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當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實踐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問題解決;小學數學
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曾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首先應當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小學生關于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思維的方法研究及應用。
一、培養學生思維習慣的問題意識
數學的學習靠的是思維和腦力,只有不斷地在頭腦中構筑多種因果關系,從邏輯上掌握數學推理,才能夠真正學好數學。只有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夠通過創新思路解決數學問題,運用想象力,打破常規去看待問題并解決問題,也是當下許多小學生表現出來的難能可貴的學習特點。
1.創設合理的情境,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一定要從生活實際入手,多尋找知識點與生活實際相切合的要素,從學生熟知的事物來展開情境,啟發學生找出自己困惑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欲望。例如教師在講授《小數的乘法》的時候,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小朋友去商店買文具,一支鉛筆0.5元,班里有35個小朋友,那么應該花多少錢呢?當教師讓學生處于買鉛筆的情境中時,學生就會自然地去分析買鉛筆要花的錢數的問題,進而通過思考來分析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2.發揚民主意識,培養學生提問能力
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回答,更要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間接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質疑思維。例如教師在講授《鐘表的認識》的時候,可以先給學生呈現一個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鐘表,教師在展開教學之前,鼓勵同學們仔細觀察并且提出問題,接著小學生便會主動提問:鐘表的每一小格都代表多少?鐘表的時針分針都是如何工作的?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形成合作小組,共同探討問題,想出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引導學生反思,提高學生提問水平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反思是學生對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經常引導學生對本堂課所涉及的數學問題進行自覺反思,逐漸明確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哪些問題是無關緊要的,使以后提問更貼近所學數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善于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如針對學生所提問題“長方體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相等嗎?”教師讓他們對自己的長方體模型進行自主操作,討論“有什么方法驗證長方體上下兩個面是否相等?”學生通過剪、量、疊等多種方法,進行積極地討論、探索,得出“把上下兩個面剪下疊起來,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兩個面的長、寬、周長,是否相等”等多種檢驗方法,并從中得出“長方體上下兩個面面積相等”的結論。
4.鼓勵小學生實踐,創造良好解決問題的氛圍
解決問題的過程包含發現問題并且提出問題,我們在鼓勵學生思維的時候,一定要給學生強調要帶著自己的問題去讀,從數學教材中找到問題的答案,是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培養過程和體驗。
例如,在講授《三角形的面積》的時候,教師提出三角形的面積該如何求呢?鼓勵學生創造性構造問題解決方式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教師要引導大家共同探討問題,找不到答案的時候繼續閱讀從書中找答案,如此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最終把不會的知識解決。
二、在問題解決法運用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問題提出前,教師一定要結合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問題設置。
(2)問題提出后,引導學生從正確的數學思維以及數學方法出發,找出正確的解決數學問題的方式。
(3)問題解決要符合日常生活中既定的規則。
(4)最后一定要善于總結評價,給予學生正確的問題結論。
小學數學課是小學教育工作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想的主渠道,是學生必須學好的公共基礎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筆者多年進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深入應用問題解決方法,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通過實踐和經驗總結,研究了關于這一方面的問題,希望本文的結論能夠為廣大同行的教育工作帶來有用的幫助,也希望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不同的意見,共同為提高小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能力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小學數學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參考書》[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3]《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參考書》[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