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平
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出班級教學制時就提出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苯裉?,我們研究高效課堂,已把“教師少教學生多學”作為基本綱領。那語文教學中如何把握教師的少講,學生的多練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僅談談語文課如何把握“講”的問題。
作為一線教師,在感受新理念給語文教學帶來深刻變化與旺盛活力的同時,在珍視學生獨特感受、理解與體驗的同時,在師生、生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在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與習慣的同時,亦感到我們不少教師很怕講,能“少講”則“少講”,能“不講”則“不講”。盡量讓學生講,讓學生活動,讓學生探究。因為在不少教師、專家的心目中, 語文課上,教師的“講”越少越好,不講更好,甚至認為“講”是素質教育的“天敵”,是 語文 課改的“大忌”,是走繁瑣分析的老路。他們認為要落實新課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教師就必須讓出“講”壇,做到“少講”,甚至“不講”。聽課中,我們就經常看到教師讓學生討論討論、表演表演,卻少有學生的誦讀,少有教師的課文解析,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淺嘗輒止,完全是蜻蜓點水似的停留在表面。試想,一堂沒有教師精彩講授的 語文 課或許閃爍著創新的火花,或許精彩迭出,但它一定缺少深度,一定沒有內涵,長此以往,語文課就會變得美得空洞,就會華而不實,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營養不良”。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也就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到底要不要講?究竟應該怎樣講?
1 講在學生“對話”對而不明時
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倡導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溝通都可在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完成。它認為語文教學可以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與體驗,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實現積極、有效的對話、情感、認識的交流。這種對話與交流很顯然是“對”而有益的,但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與認知局限,往往對文本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涵義理解不透,即對而不明。此時,有效地講解或點撥誘導就成為必要。
2 講在學生“體驗”不到時
從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到課程目標及教學建議,多次提到感悟,體驗??梢姟绑w驗”在新課程中的地位。語文教學中,學生以文本為載體,引發對文本蘊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從而獲得對文本內涵的深刻體驗。可是這種體驗在學生閱讀實踐時往往體驗不到,怎么辦?葉圣陶先生說“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些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后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夠領會。老師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啰哩啰嗦,能使學生開竅就行。”那么,怎么“講”才能使學生體驗到呢?”我們感到抓住關鍵句子,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是獲得體驗的較好途徑。
3 講在學生“探究”不出時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之一。它主要以問題探究為主。學生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增強問題意識,培養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探究問題“能增強學生對周圍實際現象的興趣,發展他們看出多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的能力”。本文所說的探究不是一項課外活動,而是在教學過程中一以貫之的學習方式和態度,因此,當探究的問題深、難、寬時,探究起來就有一定的困難,就會不完全,就會卡殼。此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而要提供資料,適時引導、講解,指導學生獲取問題的結論。
4 講在多元解讀有誤解時
“多元解讀”是目前教學研究中出現頻率頗高的一個詞。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表明語文新課程發生了由過去照搬教參“定論”,強制灌輸“一元解讀”,到現在倡導在師、生、本對話基礎上的“多元解讀”的變化。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對“多元解讀”的過熱追捧,對“獨特體驗”的過分珍視,導致語文課上對文本價值取向的曲解與誤解。這主要表現在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是引導學生“知人論世”、“披文入情”,根據課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內在意義與讀者外賦意義的統一,而是出于對以往強制性的一元解讀的反叛,完全漠視文本自身存在及其呈現的意義,任由學生別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內涵,甚而還把這當作學生創造性的體驗成果。對此,作為語文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對這種曲解與誤解現象要大聲說“不”,并用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去影響學生。
當然需要“講”的地方遠不止這些,諸如:自讀之前的啟發講、疑難問題的明確講、合作中的提示講、總結時的補充講等。需要指出的是,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怎么“講”亦沒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更不是要重走繁瑣分析的老路,而是要繼承語文教學一些本質的東西,摒棄形式主義的做法。作為教師應根據課文教學規律與課文特點、學情實際,結合課堂動態,著眼于學生個性發展和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設計“講點”。不能不管學生會不會就滿堂講,要講究“講”的方法、分寸、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