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
[摘 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我國當前實施的“營改增”政策,通過其所產生的分工深化效應、結構調整效應以及資源配置優化效應等,對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營改增;效應;發展方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3)07-0080-05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將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之中。我國當前實施的“營改增”對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提高發展的質量與效益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要求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以提高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作為核心任務,深化產業分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國民經濟競爭力。具體而言:
(一)以深化產業分工作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前提
早在1776年,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就在其《國富論》中對分工與經濟增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指出專業化分工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在此,斯密主要分析的是企業分工。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技術的進步以及需求的多樣化,現代經濟生活中的分工遠遠突破了企業內和企業間的古典分工形式,發展為包括產業間、產業內等多種形式的復雜的分工鏈條或分工網絡。企業所承擔的職能越來越趨向于專業化,企業的縱向分離、外包、外購中間產品或中間服務迅速發展。產業分工的不斷深化以及所帶來的產業鏈整合,提高了發展質量和效益。從我國情況來看,很多企業內部專業化程度不高,尤其是為制造企業內部提供生產所需的各種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較為滯后,沒有發揮出專業化分工的優勢和效益。從國際分工發展的趨勢來看,國際分工已經從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轉變為產品內分工。國際產業分工呈“U”型曲線狀,一端是高利潤的研發、設計、標準制定等,另一端是高利潤的品牌、銷售和服務,中間是低利潤的加工生產。目前,“中國制造”居于產業鏈低端——低利潤的加工生產。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必須要深化產業分工,促使生產向生產鏈的中高端環節轉移。
(二)以結構優化升級作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關鍵
經濟結構決定資源消耗結構、收入結構、人口結構,影響著城市功能、環境質量和生活品質。結構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抓住經濟結構問題,就抓住了經濟的主線,調整經濟結構就真正推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成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關鍵。促進結構優化升級,不僅要優化產業結構,實現三大產業之間及其內部關系協調,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而且還要處理好消費、投資、出口三者之間的比例關系,改善需求結構,提高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以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三)以提升資源配置效益作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基礎
當前,資源和環境的硬約束不斷增強,轉變發展方式的成本越來越高。資源和環境這兩塊短板,是伴隨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整個過程的硬約束。隨著中國人口增加,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經濟總量不斷擴大,資源消耗呈剛性增長。中國的能耗占世界能耗總量從2000年的不到8%,提高到2010年的20.6%。但是,從資源儲量看,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低。中國與世界人均水平相比,淡水為28%,耕地為43%,森林為25%,石油為7.7%,鐵礦石為17%,鋁土礦為11%。根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2011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雖然中國主要礦產品產量總體保持增長態勢,但是大宗礦產品的供需缺口依然較大,對外依存度居于高位,石油對外依存度為56.7%、鐵礦石對外依存度為56.4%。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一方面,必須改變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降低消耗,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優化資源在區域、行業和企業之間的配置,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益。
(四)以創新驅動作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推動力
長期以來,由于自主創新不足,造成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物質資源的投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這需要發揮創新驅動的推動力作用。通過創新驅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物質資源消耗轉向創新驅動、科學發展的軌道。發揮創新驅動的推動力作用,有利于重點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帶動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有利于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有利于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以創新驅動作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推動力,沒有自主創新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營改增”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
“營改增”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營改增”的分工深化效應、結構調整效應以及資源配置優化效應等方面。
(一)“營改增”的分工深化效應
在“營改增”之前,一些為生產提供服務的外部企業需要交納營業稅,并且那些分工越細、交易環節越多的行業的營業稅稅收負擔就會越重,而如果這些生產性服務由內部提供,則不需要交納營業稅。由于增加的營業稅,無法實現抵扣,企業為了減少稅收負擔,寧愿放棄專業分工,不考慮勞務外包,選擇由內部提供生產性服務,因而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的分工,不利于生產性服務業從生產企業中有效分離。實行“營改增”,為深化企業分工解除稅制上的障礙,其分工深化效應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制造業主輔分離的促進效應
實行“營改增”,可以改變大部分生產型服務業內化于第二產業內部的情況,有利于實現主輔分離,促進一些研發、設計、營銷等內部服務環節從主業剝離出來,成為效率更高的創新主體,提升產業能級,實現主業更聚焦、輔業更專業,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從已經實行試點改革的上海市,就可以看出“營改增”的這一效應。例如,上海華誼集團財務總監常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改革試點“最大的好處就是:降低了主輔分離的成本。營業稅改增值稅之前,集團有個下屬公司的物流費用每年超過1億元,如果全部外包給物流公司,就要新增加營業稅60多萬元,而在企業內部自己做,這筆稅收是不會產生的,結果誰也不想承擔該項費用,只好采用內部結算的方法解決。這不是市場化的做法,亦造成了內部之間的賬務不清致使集團的生產性產業無法做大做強。營改增之后,通過相互抵扣部分稅收有利于將生產性服務業從主業中剝離出來,大大降低了主輔分離的成本?!睂嵭小盃I改增”,通過打通二、三產業增值稅抵扣鏈條,在制造業實現主輔分離的基礎上,能夠促進工業領域專業化分工,做大做強研發和營銷,使企業結構從“橄欖型”真正轉變為“啞鈴型”,產業層次從低端走向中高端。
2.生產性服務的精細化效應
企業分工的精細化,特別是生產性服務的精細化是現代產業分工的一個趨向。實行“營改增”,可以避免營業稅重復征稅,從稅制上解決了企業長期以來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問題,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精細化發展。特別是受制造業主輔分離的促進效應的影響,制造業的專業化分工產生了很多服務性外包業務需求,如技術研發、設計、信息咨詢、人力資源培訓、售后服務等。實行“營改增”之后,增值稅抵扣鏈條完整,企業稅收負擔減少,都會進一步促使產品價值鏈的分解,進而促進這些生產性服務業向縱深、精細化方向發展。
3.產品內分工的催化效應
在全球競爭更趨激烈的情況下,能否在產品內分工占據有利的位置,對一個國家保持競爭優勢和實現長期穩定發展至關重要?!盃I改增”具有產品內分工的催化效應,并可以促進價值鏈跨區域重組。由上述分析可知,“營改增”可以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縱深、精細化方向發展,顯然這種發展帶來了生產性服務業能力的增強,從而使我國在國際產品分工體系內的競爭能力增強,這就為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于產業鏈低端、增值率低的不利地位創造了條件。生產性服務業競爭能力的增強,也必然帶來價值鏈跨區域重組,使我國逐漸由制造業的聚集地轉為生產服務業的聚集地。
(二)“營改增”的結構調整效應
結構問題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問題,也是影響發展質量與效益的關鍵因素。雖然近些年來,我國一直將解決結構問題放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位置去抓,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仍存在一些結構矛盾,突出表現在需求結構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出口結構不平衡等方面。因此,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發展質量與效益的主攻方向?!盃I改增”具有結構調整效應,對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揮著積極作用。“營改增”的結構調整效應,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優化效應、需求結構調整效應及出口結構優化效應等方面。
1.產業結構優化效應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上來看,以大機器的使用和能源的消耗為核心生產方式必然過渡到以知識的運用和人力資本的投入為核心生產方式,亦即由工業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逐步轉向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從我國產業結構情況來看,三大產業比例失調與產業內部失衡并存的特征愈加凸顯。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就是要在加快發展新型工業化基礎上,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實現三大產業之間及其內部關系協調。
“營改增”對產業結構優化效應傳導的機制是,以消除商品和勞務流通中的重復征稅、完善增值稅抵扣鏈條為核心,在引導產業分工與協作深入開展的基礎上,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效應實際上是分工深化效應的進一步延伸。這一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營改增”對工業轉型升級的促進效應。一是實施“營改增”,通過打通二、三產業增值稅抵扣鏈條,鼓勵企業增加投資、加快技術改造,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改造企業的產品開發、工藝流程、市場營銷和企業管理等環節,全面提升工業層次和水平。二是實施“營改增”,有利于工業企業實現主輔分離,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問題,使其專注于自身核心技術的發展,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工業轉型升級,使產業層次從低端走向中高端。
(2)“營改增”對服務業轉型升級的促進效應。一是實施“營改增”,有利于突破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稅制瓶頸,使由于增值稅抵扣和營業稅等稅制因素引起的工業企業內部自我服務與外部購買服務相對價格差異逐漸消失,消除產業分工細化帶來的重復征稅問題,促使企業主動將生產性服務業務外包,加速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分離和高端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實現服務業的轉型升級?,F代服務業的發展,對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實施“營改增”,總體來說對服務業具有減稅效應,有利于降低服務業企業的經營成本,減輕其生存壓力,特別是對于對分工細、鏈條長的現代服務業,減稅效果會更明顯。同時,對服務業實行與工業同樣的增值稅,是國際通行做法,可以為服務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使我國逐漸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3)“營改增”對產業融合的促進效應。隨著科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產業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由于受生產方式、消費方式以及交易方式的變化,不僅帶來了各大產業內部不同行業間出現相互融合和滲透,而且引起產業間的延伸融合,即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融合。增值稅和營業稅并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產業之間的融合和滲透。一方面,增值稅和營業稅呈現典型的產業特征,它們分別針對不同產業而實施的性質相同的稅收制度安排,不利于產業之間,特別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同一產業鏈條上不同環節也存在稅率不同、稅負不均的問題,不能適應產業內的融合發展。實施“營改增”,完善增值稅抵扣鏈條,取消營業稅,不僅消除了產業之間的稅收差別與歧視現象,而且消除了同一產業鏈條上不同環節、稅負不均的現象,減少了稅制對生產經營者經濟行為的扭曲問題,這既是有利于促進產業間的融合,又有利于促進產業內的融合。同時,也提高了因產業融合而引起的稅收征收和管理效率。
2.需求結構調整效應
我國需求結構失衡主要表現在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經濟增長高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弱。改善需求結構,重點在于優化消費、投資和出口三者的關系,擴大消費需求,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形成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改變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的狀況。
“營改增”對改善需求結構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聯動減稅效應和政策引導來實現的,即:“營改增”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個別行業或企業稅負的減少,其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它的連帶性減稅,所有向實行“營改增”的納稅人購買應稅產品和服務所產生的進項稅額可以抵扣,由此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等相關行業的整體性減稅,從而引導需求結構的調整與改善。
(1)“營改增”的聯動減稅效應。一方面,可以減少大部分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稅負;另一方面,通過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抵扣,帶動制造業和服務業等相關行業的整體性減稅。減稅,意味著政府分配比例和分配數量的減少,影響著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政府分配比例的減少,必然導致企業和居民收入所占比例的增加,反之亦然。因此,“營改增”的減稅效應,將會增加企業和居民收入,進而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有利于擴大消費需求。
(2)“營改增”的聯動減稅效應。有利于降低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刺激消費,特別是可以有效刺激關于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服務性消費,從而改變和優化消費需求結構。
(3)“營改增”的聯動減稅效應,能夠發揮對投資主體的激勵作用,增加對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投資,從而實現以需求為導向,引導、優化投資結構。從另一角度而言,投資結構的優化,必然會促進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形成完備的現代服務業體系,進一步豐富滿足人民群眾多種需要的產品,從而對擴大消費需求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出口結構優化效應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獲得了迅猛發展,2012年外貿總額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但我國出口結構仍不合理,存在服務貿易發展滯后、出口工業制成品檔次較低、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產品比重偏低等諸多問題,特別是服務貿易發展滯后、水平相對較低已成為影響我國對外貿易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2011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4,191億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其中出口居世界第四、進口居世界第三,但無論是從總量還是從結構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從總量上來看,2011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占世界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僅為5.2%,與排名全球第一的美國相比,還不到其總額9,600億美元的一半,與美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從總體貿易結構上看,我國服務貿易呈現逆差,2011年逆差額為549.2億美元,與貨物貿易相比其發展水平偏低。從服務貿易內部結構上看,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咨詢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貿易在服務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仍然偏低,運輸、旅游、建筑等傳統服務貿易仍占據我國服務貿易的主導地位。因此,我國要把發展對外服務貿易作為優化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一個重要內容。要提高服務貿易的比重,尤其是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高服務行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改變服務貿易出口發展相對薄弱的問題,力爭盡快實現從“外貿大國”向“外貿強國”的飛躍。
“營改增”的出口結構優化效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直接效應。對出口勞務實行零稅率,是國際通行的做法?!盃I改增”之前,我國對服務業全額征收營業稅,這不僅使勞務業稅負過重,而且使勞務在出口時無法退稅,導致含稅出口,使其難以按不含稅價格進行國際競爭,從而使我國的服務出口在國際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盃I改增”之后,對國際運輸服務、向境外單位提供的研發服務和設計服務,適用增值稅零稅率、實行免抵退稅辦法,有效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增強了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2)間接效應?!盃I改增”消除了產業分工細化帶來的重復征稅問題,可以促使企業向專業化細分和升級換代邁進,這對于提高服務行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特別是提高高端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積極作用。
(三)“營改增”的資源配置優化效應
資源配置狀況,是決定能否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基礎,因此,轉變發展方式,需要提升我國資源配置的水平和能力。“營改增”所帶來的減稅、稅收抵扣、制度引導等作用,以及所產生的分工深化、結構調整等效應,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國際資源配置能力都起到積極作用。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國內資源優化配置效應
國內資源優化配置效應主要體現在資源整合效應和勞動力優化配置效應等方面:
(1)物質資源整合效應。一方面,在產業協同發展提高中整合資源。實施“營改增”,外購的燃料、修理費和設備等取得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可以進行抵扣,通過打通二、三產業增值稅抵扣鏈條,能夠促進工業領域專業化分工,做大做強研發和營銷,而且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促使企業增加采購設備、購買服務等,以此促進資源在產業、行業間流動。因此,實施“營改增”有利于加快整合資源,在促使產業升級、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發展中,引導要素資源向先進產業、行業和優勢企業集中,從而提高物質資源的整體配置效益。另一方面,在區域協調發展中整合資源。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不僅促使資源向城市聚集,而且會促使資源在大中小城市之間、城市與鄉村結合部及周邊地區實現合理分工、資源整合,逐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盃I改增”的實施,在促進服務業發展與升級的情況下,必然也會產生區域資源優化、整合效應。
(2)勞動力優化配置效應。對勞動力優化配置效應,以及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有序轉移,是“營改增”所帶來的一個較為突出的改革效應,對城鎮化發展起到有力的促進和支撐。一方面,促進勞動力資源在空間合理配置。在總體上來說,“營改增”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具有減稅作用,增加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空間。減稅將有利于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由于中小企業是城鎮就業的主渠道,其發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截至2011年底,我國工商登記的中小法人企業超過1,100萬家,占法人企業總數的99.8%,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因此,“營改增”有利于促進勞動力資源由農村向城鎮轉移。另一方面,促進勞動力資源在產業間合理配置?!盃I改增”對服務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帶動就業效應。服務業就業彈性較高,起到了勞動力蓄水池的重要作用,特別對吸收在城鎮化過程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營改增”有利于促進勞動力資源由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有序轉移。
2.國際資源配置效應
國際資源配置效應,主要是指資源集聚效應,或稱之為“虹吸效應”?!盃I改增”的實施,打通了增值稅抵扣鏈條,增加了國外投資的意愿,從而起到了吸引國外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向國內聚集的效應。
(1)總部集聚效應。“營改增”的實施,有利于國外的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一些城市,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大城市設立總部,吸引國外資源聚集??偛考坌饕怯捎谠鲋刀惖挚坻湕l的完整性引起。例如,在上海設立一個地區總部,通過總部去境外集中采購特許權,這一進項稅額可以從銷項稅額中抵扣。若上海總部再將這一特許權分銷到各地的生產性公司,則上海總部所開出的增值稅發票仍然可以繼續用于抵扣。與原先各地分公司分別采購特許權,各自繳納營業稅的做法相比,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不僅能夠降低企業的實際采購成本,還能通過管理職能的集中,協同效應的發揮,提高企業自身的管理和生產效率[1]。從實踐上來看,上海試點的成效,也顯示了“營改增”所具有的這一效應。“營改增”之后,隨著稅制瓶頸的破除,跨國公司落戶上海的意愿明顯增強,對提高上海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起到了可喜的“乘法”效應。2012年上半年,在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上海新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7家、投資性公司13家、研發中心14家,總部聚集效應進一步顯現[2]。
(2)技術吸引效應?!盃I改增”所帶來的制造業主輔分離的促進效應、生產性服務的精細化效應以及產品內分工的催化效應,對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以及產業換代升級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實際上是為形成開放性技術體系增強了內在動力。自身技術及產業的發展,又為在全球范圍內吸引關鍵性技術、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增加了技術和服務平臺,提升了技術吸引和集成能力,有利于整合內外部技術資源。這是“營改增”改革所帶來的不容忽視的一大效應。
[參考文獻]
[1] 陸麗萍.“營改增”政策試點的市場初步評估[J].科學發展, 2012(5).
[2] 上海“營改增”效應積極成穩增長調結構有力推手[EB/OL].(2012-09-21).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09-21/content_7067563.html.
The Role of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en Long
(Research Institute for Fiscal Science, Ministry of Finance,P.R.China,Beijing 100142,China)
Abstract: Speeding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s a profound change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fields.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rough its labor division deepening effect,structural adjustment effect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optimizing effect.
Key words: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T;effect;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責任編輯:李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