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峰 李濤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必須重視其成效,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教學中,做到促進小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發展呢,這就必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注重教學目標
教學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因此確立正確的教學目標就尤為重要。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必須要真正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讓課堂才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在于老師教了多少,而在于學生掌握了多少,所以課堂教學的著重點是應該形成 “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積極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
二、精心創設情境
隨著新教材的引入,我們可以發現,新教材最大的不同就是重視在情境中引入和提出和解決問題。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我覺得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目的明確
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發展其思維能力。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么”等問題。
2.情境要有“數學味”
所謂的“數學味” ,就是從數學學科的特點出發,圍繞所學的數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對教學情境的“數學化”思考,發展思維,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3.情境要有現實意義
教師看待學生的眼光,應該隨著學生的發展和變化而改變。如今社會發展很快,也是一個網絡時代,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想要的信息,所以,教師創設的情境應該有一種時代信息和現實意義,讓學生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展。
三、重視學習過程
現代教學的核心策略是將學生引入課堂、參與課堂,引導學生樂學、愿學,增強學生自主性,和諧發展。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使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課堂的教學效率是否有所提高,學習過程是關鍵。
(1)激發興趣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尤其是小學生,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往往會影響到課堂學習效率,所以老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會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使外在的要求轉化成內在的需求。
(2)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教師在要學生有疑問、不懂的時候,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及時參與解決問題。
(3)保證學生的參與機會。在數學教學中,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能力,還必須有參與機會,否則一切都成了“無本之木” 。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實際,創造條件。學生也可以走上講臺,讓他們在“教”中參與,教師在臺下認真聽講,然后,加以指導,教師要努力營造課堂氛圍,激勵學生走上講臺,參與“ 教學” ,讓學生真正體現自主參與,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
四、重視學習方法
一直以來,老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教學成績的高低,卻忽視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要用不同的學習方法,解決教學問題。
1.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注意分工明確分工明確。合作學習是讓學生為了完成和達到某種共同的目標而互相幫助式的學識方式。因此,為了提高效率,學生必須分工明確。比如某位同學是負責記錄的,另一位同學是負責發言或者做實驗、總結等等。由不同的人承擔不同的職務,已達到人人參與,都能表現自己的目的。
(2)要將合作學習發展成學生的必要學習習慣,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為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促使每一位成員都能感覺到自己對于學習小組的貢獻和存在感,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尊重別人的意見,積極參與,學會思考。
2.注重教學的互動性
新課改提出讓學生參與課堂,與課堂和教師形成互動。我在日常教學中,經常在努力尋求建立一種有效的雙向或多向的師生教學互動。我發現,如果要形成這種互動,教師應該做的是如何使各種互動方式有效地運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另外,我在努力加強教學互動的同時,還發現應注意與學生的平等性,教師切記不可以絕對權威的形態加入課堂,不能以尊長的姿態與學生交往,而應以平等的姿態加入學生的交往。
綜上所述,我們會不難發現,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在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旨在要求我們在新課程理念與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指導和前提下,改革并提高課堂教學模式及教學實效,逐漸形成包含探究、合作、對話等內容的課堂教學文化,組建適應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