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喜
新課程標準立足于促進人的發展,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尤其是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融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但是正如列寧所說:“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也會變成謬誤。”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實實在在地觸摸語言,實實在在地學會讀書,語文課堂就會變得實惠了,就不可能出現語文課上不上無所謂,語文書本讀不讀沒關系,反正考試都是考課外的這種狀況,就會提高語文作文課堂的吸引力。
學生怕作文,怕上作文課,一提作文就沒情緒。這是什么原因呢?他們的生活是比較豐富多彩的,每天耳聞目睹的事并不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針對這些情況,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寫作文前的準備
在學習課文之前,要求他們寫或口述與課文相同的景物,然后與課文對照,轉入學習課文,這樣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作者的匠心與自己的不足,學完課文后再引導學生用課文方法寫類似的景物。
這樣在寫--讀--寫過程中,學生既把課文讀透了又能把剛吸收來的知識運用于寫作。例如:我教《我愛故鄉的楊梅》之前,要求學生寫家鄉自己喜歡的水果;盡管他們沒有比課文寫得好,但引導學生認識、對比:作者為什么能寫得這樣生動,采用了哪些好方法;學完課文后,要求學生觀察家鄉的水果,布置學生動手寫一寫。此時學生就會學習作者調動各種感官,運用多種手法來表現。事實證明,這種方法使學生寫作有了明顯提高。
二、作文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
陶行知先生說過:“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的”。學生對自然環境缺乏觀察,對人更缺少觀察,甚至對他們最常接觸的家人、老師和同學都缺乏觀察。為此我著重引導他們觀察家人、老師和同學。有一回布置學生寫自己的母親,在學生的筆下母親大都是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針對這個問題,評講作文時,我先把母親寫得相同的作文讀一讀,然后問學生是否擁有同一個母親?全班同學哄堂大笑。此時,學生才知道因為缺少認真的觀察,連自己的家人外貌也不大清楚。為此我啟發學生寫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細觀察,這樣才會寫出人物的特點。又如:老師因性別、年齡等差異,他們的形象也是不同的。為此要求學生先觀察任課老師,看看他們上課時的姿態動作是否一樣?他們對不做作業或作業馬虎的學生、對擾亂課堂紀律的學生的處理是否一樣?也觀察他們在業余時間里做什么?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否一樣?……這樣有了范圍,既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觀察起來具體容易得多,寫出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個性。總之,作文就是生活,只要平常細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會寫出好作文。
三、作文要遵循從說到寫的原則
人類口頭語言發展總是先于書面語言,作文要遵循從說到寫的原則,要讓孩子們先隨意說出重要的內容,再進行評議,然后按一定順序,有條理,有中心具體說。再過渡到書面語言,在學生習作時,教師要根據不同體裁的文章教給學生習作的構段,布局謀篇和一些寫作特點、方法,也可讓學生自由發揮,往往自由發揮的文章更富有真情實感,語言瀟灑自身,不拘一格。
四、多寫多練多積累
習作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必須有經驗積累,也要有靈感,這些經驗與靈感也是平時訓練出來的,不是有言:業精于勤,荒于嬉嗎?因此,多練也是提高孩子作文能力的途徑,如寫人物可根據人物的不同年齡,不同身份,抓住不同人物特點去訓練寫作;寫事可以訓練學生按時間、方位、地點變換、游覽順序去訓練習作;狀物可按事物的種類、特點、功能,運用不同體裁去訓練寫作。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小學生從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真實地反映他們自己的生活,寫出他們對社會生活與客觀事物的真情實感。
教學是教師指導下學生感知、理解、評價文本的一個積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解讀,這樣才能發現學生在閱讀中可能存在的障礙,面臨的難題,對之進行分析,理出解決的途徑,以便在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有效的幫助,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導,一味要求學生自己去“創造”作品,“發現”意義,結果只能是亂了套,只能是“語文課上不上無所謂”。如教學案例中這一類散文,如果為了張揚“人文性”,過分增大教學內容的“文化含量”,其結果可能導致一部分學生如同沒有學過一樣。蘇霍姆林斯基說:“為了上好一堂課,你一輩子都在備課。”這一點也是教學的生命所在。
總之多練,熟能生巧,不會怕無米之炊,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