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獻芬
摘 要:近幾年,獨立學院得到迅猛發展,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轉向加強質量監控。與此相適應,教學方式和理念必須跟進改革。目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新聞傳播系鑒于本系的特點推出“本科生當研究生培養”的教學思路,這種新的教學管理方式,不僅僅能讓“導師”在專業方面根據每一位學生的自身情況進行相關指導,同時也能對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工作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解決學生的相關困惑,能有效避免學生所學理論與今后工作實踐運用出現錯位。
關鍵詞:導師制;教改思路;教學關系主體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317-02
一、“本科生當研究生培養”的教學思路的提出
(一)研究的緣起
近年來,獨立學院在全國各大城市得到了快速發展,大學生數量呈跨越式增長,本科院校特別是一些非重點院校的學生就業形勢也逐漸嚴峻。因此,獨立學院的本科生能力的培養成為教育者密切關注的問題。探討如何應對不斷發展的社會,滿足市場的需求。近來的本科畢業生教育教學實踐改革證明,強化本科生教學改革,不但可以提高本科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也可以為本科沖擊就業市場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本科生當研究生培養”介紹
有效教學(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后,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1]。
導師制是一種教育制度,也是教學科學化運動的結果,與學分制、班建制同為三大教育模式。即導師對少數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的教學方法,改傳統“教”學模式為“導”學,主要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最先產生于14世紀的英國,被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應用于研究生培養,其最大特點是師生關系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他們的學習,還要指導他們的生活。一切以學生受到最好的教育為目標,通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輔導、咨詢、交流訪談等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
在國內,自2002年北京大學發展本科生導師制以來,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吉林、黑龍江等地的數十所高校也相繼嘗試發展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制,就是組織學科(學術)帶頭人和教學、科研的骨干教師,組成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指導教師隊伍,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和生活,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的人才培養制度。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質在于“互動開放,整合創新”。
中國目前本科生導師制的運行模式,如按學習時段劃分,可分為全程導師制和年級導師制;如按導師工作任務劃分,可分為科研導師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導師制;如按培養對象劃分,則有全員導師制和優秀學生導師制[3]。推行本科生導師制,旨在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指導學生準確地理解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合理安排學習和學習過程,自主構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特長,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分析問題、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新聞傳播系系主任胡勝強教授,在本系成立之初,首先提出“本科生當研究生培養”的教學思路,讓大一大二的低年級學生除了輔導員的指導之外,也有了自己的導師,使導師不再是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專利”。每一位學生都有對應自己的導師,而每位老師都有相對應的5—8名學生。“導師”對學生的專業、日常行為、生活等各方面進行指導。
二、“本科生當研究生培養”的教學思路對教學關系主體的影響
獨立學院辦學理念的轉型升級必然導致教學思路的不斷革新。而所有的變化都不是無本之源,都必然圍繞一個核心——以學生為本。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新聞傳播系鑒于本系學生人數的特點,實行年級導師制。即系里為一二年級的每一位學生配備一名導師。每位導師大致對應有5—8名學生。導師的工作職責與輔導員是不同的。導師的職責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向學生介紹本專業廣闊的發展領域。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解決學生學習方法、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問題[3]。同時,通過言傳身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學校的資源,以期培養出優秀的“產品”。這樣的培養思路會對教學關系的主體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對教師教學的影響——“格式化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差異性教育,是承認學生在智力、社會背景、情感和生理各方面存在差異性,教育只有適應這種差異性,才能使每個人得到發展。差異性教育是讓學生在一種動態、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因學生具有自動性、獨特性、可愛性、雙重性、社會意識的傾向性及整體性等性質與特性,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特長或潛在的優勢進行有意識的培養,使他們萌發的特殊才能的幼芽不致被埋沒。
而我們傳統教育實行“統一規格,統一要求”。教師對所有的學生按照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這就客觀上抹殺了學生之間、學生不同層面之間的差異性。這種教育脫離了學生實際,極大影響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阻礙了對學生創造性精神的培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
“孔子育人,各因其材”,而今把本科生當研究生培養的教改思路,使每個老師可以在自由的時間中更多地了解所帶學生的個性特點,根據學生的差異做出不同的安排和指導,其本質與孔夫子的“因材施教”理論有高度的統一性,使教師在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的同時,進行大膽突破和創新,實現教學管理的“模式化”向“個性化”的轉變。
(二)對學生的影響——目的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精神以及可以為學生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傳統的本科教育,教師完成每一節課的任務之后,不再有自己的教學量。本科生當研究生培養的教學管理制度,使導師在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之后,還需要對自己所帶的學生進行有目的性的指導。和學生交流溝通的機會增加,學生在專業方面的問題可以第一時間咨詢到自己的導師,個別指導的效果應該遠遠大于集體指導。同時,導師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為學生在思想引導、學業輔導、生活指導、心理疏導等方面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為學生找準自己的方向提供好的參考意見。
另外,它打破了高校傳統學習模式——“單一的學分制”。學分制源于美國哈佛大學,1918年北京大學率先引進,此后二三十年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實行學分制。它曾一度是各大高校教學管理的一種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教學的發展。但在社會日新月異的今天,它的弊端日漸顯露出來,單一的“學分制”使部分學生單純地追逐學分,過度地重視理論、考試而忽視了交流與實踐,而導師制正可補其不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學生與老師的交流中讓老師知道學生想要什么,老師才能思考自己能給什么,教學相長、共同促進,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
在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大一學生進行的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回答“教師的專業指導是否重要”的問題時,有26份答卷上選擇“比較重要”,比例將近百分之五十。而當被問到“你對所學專業是否有清晰的認識?”大多數學生則表示不清楚本專業的目標。面對“你對未來的職業是否有規劃?如果有,是幾年的規劃?”的問題時,一半學生表示對未來沒有規劃。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對于自己的專業認知、本專業發展前景、職業認知都是相當薄弱的。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者就要主動承擔起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責任。“本科生當研究生培養”的思路,可以給學生多了一條對自己認識盲點的溝通渠道。從而,實現教與學的結合。
實際上,對一個大學生的優質的培養,要通過長時間的不斷深入潛移默化地引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這需要較長的時間,也需要合理的引導,需要引導者具備較高的素質和較強的專業功底。本科生當研究生培養的教學思路,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三、結束語
獨立學院在培養目標、生源素質、師資隊伍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特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是獨立學院的根本所在。而教學是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本科生當研究生培養的教學思路,對于全面推進教育創新和素質教育必將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當前,武漢學院新聞傳播系導師制培養模式正在實踐探索中逐步完善,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不斷成長,教師也在學生日常的提問中得到了提升。導師制的培養模式,架起了武漢學院新聞傳播系老師和同學在專業學習、日常工作等方面溝通的橋梁,促進了獨立學院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這種特色的教學管理模式必將在實踐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體育教學中的有效教學[J].青年文學家,2009,(2).
[2]尹云龍,苑士學.職業院校數控專業課“導師制”教學模式研討[J].教育與管理,2011,(8).
[3]費英勤,顏洽茂.本科生導師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