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君 白榮華
素質教育強調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的確,通過大量閱讀,能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在農村學生中,由于學校、社會、家庭條件的限制,加之電視機占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少、閱讀水平不高,口語交際能力和作文能力都較低,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我們教師要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首先,課堂教學要做足準備
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里提出了“感悟”這一概念,我認為所謂閱讀中的“感悟”,是指學生憑借對語言和語境的直覺,獲得一定印象和意義的心理過程。學生個體由于認知的差異、興趣愛好的不同等,便有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整體性感悟是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的感受,是對言語進行全方面的整體把握,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落實在具體細節中。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最重要的訓練之一。
朗讀是一種讀出聲音的閱讀方式,就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既是目標,也是手段。我們語文閱讀教學要立足文本,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成長。充滿感情的教師范讀能使學生在聽讀時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還能為學生提供仿讀的對象,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上新課之前,先讓學生自己預習,看準字形,查找字音。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不添字,不減字,不顛倒重復字詞,嚴格要求自己反復誦讀。多開展朗讀比賽的活動,在開展的活動中,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能力。熟讀以后,可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想像,并相互探究由此而獲得的真切感受。讀來的東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是教師講解分析永遠得不到的。只有這樣,才是教學生,帶給學生內心的震撼。
第二, 課外還要指導正確閱讀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發現文章中的突破點,深深地吸引學生——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存在疑惑或者好奇之處。問題一旦解決,又能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多種方式,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力。語文教師要塑造較完美的自身形象,讓學生從教師的良好修養中感受美,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
要讓學生完全處于主動支配的地位,通過閱讀思考,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膚淺的認識深刻化。通過聯想和想像,使文字傳達的信息形象化,從而對作品的內容得以真切的理解。我們不僅要領會文章的思想,還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切身體驗,從中受到啟迪,這才算是真正地讀懂了。閱讀時最好能把書中的精彩片斷摘錄下來,把自己的體會感受寫出來。這樣的閱讀既能積累豐富的知識,也能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
在閱讀時難免有些字不認識,如果手頭有《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就可以及時地查一下,以掃除閱讀中的障礙。如果工具書齊備,查找熟練,閱讀起來就會順利得多。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識進一步豐富起來。
做筆記的過程,就是一個加深理解、加強記憶的過程。就是做最簡單的摘錄,也需要動動腦筋,以摘錄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寫體會,那就更要動腦筋了。再加上與書籍相比,筆記自然要簡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僅利于理解,也利于記憶。經過長期閱讀之后,就可以通過筆記積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資料,彌補頭腦記憶的不足。可有的學生筆記記了不少,整理保存不妥善,成了為了記而記。 如此堅持下去,不僅可以促進課內的學習,還能幫助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