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摘 要:罪刑法定原則是費爾巴哈在其1801年刑法教課書中確立。現在在我國及世界各國刑法典中都有規定。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蘊含產生時有四大派生原則排斥習慣法、否定絕對不定期刑、禁止事后法、禁止類推解釋。
關鍵詞:罪刑法定;類推
1801年在費爾巴哈的刑法教科書中,用拉丁語以格言的形式表述罪刑法定原則:“無法律則無刑罰,無犯罪則無刑罰,無法律規定的刑罰則無犯罪。”現在罪刑法定原則紛紛被寫入各國刑法,被奉為保護人權,防止刑罰濫用的公認的重要原則。關于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蘊含也由當初的四項派生原則,發展出了多項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
所謂罪刑法定原則,是指什么行為是犯罪和對這種行為處以何種刑罰,必須預先由法律明文加以規定的原則。罪刑法定原則是啟蒙思想家反對封建專制刑法的產物,它產生的思想理論基礎,只能求之于啟蒙思想家的思想理論。
二、罪刑法定原則產生的理論基礎
罪刑法定原則產生的思想理論基礎主要有以下三種。
1.啟蒙運動中的天賦人權思想
17、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在反對教會權威,抨擊封建制度時提倡理性主義,主張社會契約論、天賦人權,對罪刑法定的產生有重要意義。啟蒙的自由主義思想中限制法官的恣意、保障公民人權的思想被認為是罪刑法定原則的核心思想。因此天賦人權思想是罪刑法定原則產生的根本思想理論基礎。
2.三權分立說
1748年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在《論法德精神》一書中發展了洛克的學說,系統地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提出立法、司法、行政三種權利必須由各個國家機關分別掌握,相互制衡。立法權由立法機關掌握,司法權由裁判機關掌握,行政權由行政機關掌握。立法機關負責制定法律,裁判機關只能適用法律,并且必須受法律的約束,法官則是機械地適用法律的工具。在刑事審判的時候,法官只能適用制定好的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不得適用。因此,三權分立思想為罪刑法定原則的產生提供的政治思想基礎。
3.費爾巴哈的心理強制說
費爾巴哈指出,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人欲求快樂,所以努力得到一定的快樂,人又想逃避一定的痛苦……因而人在可能獲得較大的快樂時,就斷絕較小的快樂的意念;而可能避免較大的痛苦時,就會忍耐較小的不快樂。基于欲望不滿足的不快樂,使他因而避免這種不快樂,刺激要滿足欲望。” 人們犯罪就是因為他們在犯罪時獲得快樂的感性沖動而致的,所以為了抑制犯罪,就要預防人們的這種感性沖動。而要抑制這種感性沖動,就必須讓犯罪者由于犯罪所獲得的快樂小于他們因此而獲得的不快樂。而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預先由立法機關將這種犯罪所獲刑罰明確規定于法律之中,從而讓人們認識到犯罪將使他們更加痛苦。因此心理強制說的直接結果就導致了,罪行法定原則的產生。
三、罪刑法定原則蘊含的基本內容
分析了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理論基礎,可以更好的理解它的實質內涵,也就是其基本蘊含。對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蘊含是什么?各國學者有不同的意見。
(一)初期的罪刑法定原則派生的四條原則
1.排斥習慣法
根據罪刑法定原則的形式含義“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可知,罪刑法定原則中“法”的含義是指成文法,是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而習慣法不屬于成文法,因而它不能作為裁判的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2.否定絕對不定期刑
絕對不定期刑是指在法律之中完全沒有規定刑罰期的自由刑。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刑罰必須明確,而絕對不定期刑沒有一個明確的服刑期,這樣容易導致法官判案的隨意性,不能保障人權,因而否定絕對的不定期刑。這一原則的產生是由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對一定的犯罪設定一定的刑罰種類和程度而決定的。
3.禁止事后法
禁止事后法也叫做刑法無溯及效力,指新的刑法頒布后,對于發生在頒布之前的行為是否可以依據其定罪量刑的問題。原則上,刑法是沒有溯及效力的。如果有溯及效力,之前的合法行為由于新刑法的頒布,而變得不合法,使人們喪失對生活的預期而不敢實施一定的行為,這不利于社會安定。既然行為時的適法行為,可以由行為后的法律定罪處罰,人們就無法預知自己的行為今后是否被定罪處罰,不免惶恐。所以,刑法的規定,只能對其施行以后的行為適用,而不能溯及適用于施行前的行為。這也是保障人權的要求。但是隨著罪刑法定原則的發展,禁止事后法得規定也出現了變化,出于對人權的關懷和適應社會的變化以及彌補法律的確定性不足,我國新刑法中規定了從舊兼從輕的溯及原則。
4.禁止類推解釋
類推解釋是對于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事項,援用關于同它相類似的事項的法律進行解釋。根據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行為人被認定為犯罪并施以刑罰,必須依據事先由法律明文規定的條款。而類推解釋實質上市對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事項創造法律,是由法官造法。這明顯超越了法官作為適用法律的角色,使得立法權和司法權結合,這明顯違背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不是在所以情況下都禁止類推,只是禁止設立新的刑罰和加重處罰這樣的類推解釋,而不禁止排除違法性、減輕或者免除刑罰這樣的類推解釋。
(二)罪刑法定原則新近增加的內容
隨著刑法理論的深入研究,罪刑法定原則新確定了明確性原則和合理性原則。這對罪刑法定主義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罪刑法定的合理性原則
犯罪圈的劃定與刑罰量的實施必須具有合理性,輕微危害行為應作除罪化處理,刑罰量的供給必須適應現階段一般人的價值觀念。原初的罪刑法定原則只是從形式意義上理解,罪刑法定原則的宗旨是保障人權,實體的合理原則體現著實質的保障人權原則,它符合罪刑法定原則本來的宗旨。
2.明確性原則
即對犯罪及其相應法律后果(包括刑罰)的規定必須明確。雖然在罪刑法定原則產生時就要求刑法法規必須明確,但明確性原則作為罪刑法定原則新的派生原則被承認,則是在近來的情況。罪刑法定明確性原則要求刑法典必須明確規定什么行為時犯罪,明確犯罪的構成要件,不能含混不清;同時,對犯罪的后果也必須明確。只有當我們的刑法典中對犯罪構成要件有明確的規定時,人們才能預知自己的行為是否合法,才能有效的防止任意踐踏人權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