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麗
一、失業保險的概念
失業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實行的,由社會集中建立基金,對因失業而暫時中斷生活來源的勞動者提供物質幫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促進其再就業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它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的主要項目之一。失業保險制度中所指稱的“失業”一詞,具有限定的法律內涵,通常指具有勞動能力并有勞動意愿的勞動者處于得不到工作機會或者就業后又失去工作崗位的狀態。根據我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對“城鎮登記失業人口”的定義,在我國“失業”指“具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并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
二、失業保險的特征
與其他社會保險險種相比較,失業保險具有下列特征:
保障對象有特定性。失業保險制度主要是為保障有工資收入的勞動者失業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其保障對象限定為失業的勞動者,而且必須是非自愿性失業的勞動者。自愿性失業的勞動者,通常不能享受失業保險待遇。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人員只限定為就業轉失業的人員。(2)保險待遇水平較低。失業保險待遇只能保障失業勞動者的基本生活需要,我國現階段,失業保險待遇水平控制在社會救濟水平和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之間,保障水平較低。(3)保險待遇有期限限制。失業保險待遇不能永遠享有,只能在法定期限內享受。超過法定期限,失業者即使沒有實現就業,也不能再享受失業保險待遇。在我國,依照《社會保險法》和《失業保險條例》的規定,勞動者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最長期限為24個月。(4)保險功能具有雙重性。失業保險具有雙重功能:一是通過預先籌集失業保險基金,對因失業而失去生活來源的勞動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二是通過職業培訓、職業指導、職業結束和組織生產自救等綜合性服務措施,提高失業人員的就業競爭力,為失業人員重新就業提供幫助。正因如此,失業保險也被稱為“就業保險”和“主動式保險”。
(三)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條件
根據《社會保險法》第45條和《失業保險條例》第14條的規定,社會成員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條件為:
(1)依法參加失業保險,失業前用人單位和本人已經繳納失業保險費滿1年的;(2)非因本人意愿中斷就業的;(3)已經進行失業登記,并有求職要求的。
(四)失業保險待遇的內容、標準和給付
1.失業保險待遇的內容。依照《社會保險法》和《失業保險條例》及相關法規的規定,現階段我國失業保險待遇的內容主要包括:
(1)失業保險金,即失業者依法有權在規定的期間內領取生活費。《社會保險法》第46條規定,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間按照下述標準確定:失業人員失業前用人單位和本人累計繳費滿1年不足5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12個月;累計繳費滿5年不足10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18個月;累計繳費10年以上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24個月。重新就業后,再次失業的,繳費時間重新計算,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與前次失業應當領取而尚未領取的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合并計算,最長不超過24個月。(2)醫療補助金。《失業保險條例》第19條規定,失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患病就醫的,可以按照規定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領取醫療補助金。實踐中,醫療補助金一般分為門診費補助和住院費補助。考慮到醫療補助金的標準較低,保障能力較弱,不足以保障大病重病,《社會保險法》對現行的做法進行了改變,在第48條中規定:“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失業人員應當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從失業保險基金中支付,個人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3)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失業保險條例》第20條規定,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死亡的,其家屬可以依法申領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的標準參照當地對在職職工的規定。《社會保險法》延續了這一規定,在第49條中也規定:“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死亡的,參照當地對在職職工死亡的規定,向其遺屬發給一次性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所需資金從失業保險基金中支付。”考慮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制度中也規定了喪葬補助金待遇,實踐中可能會發生喪葬補助金待遇競合問題。《社會保險法》第49條對此予以明確規定:“個人死亡同時符合領取基本養老保險喪葬補助金、工傷保險喪葬補助金和失業保險喪葬補助金條件的,其遺屬只能選擇領取其中的一項。”(4)參加由失業保險經辦機構組織和扶持的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5)一次性生活補助(僅限于農民合同制工人)。為保障農民工權益,我國失業保險制度規定,農民合同制工人連續工作滿1年,用人單位已經繳納了失業保險費的,在勞動合同終止或者提前解除時,可以一次性領取生活補助費用。
2.失業保險金的標準。失業保險金作為保障失業者基本生活的主要保險待遇,其標準應當依法確定,其高低限應當適當。因為失業保險金具體數額的高低,關涉失業保險制度的生活保障和就業促進功能,如果標準太低則不足以保障失業者的基本生活,標準太高則不足以調動失業者再就業的積極性。《失業保險條例》第18條規定:“失業保險金的標準,按照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水平,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社會保險法》在立法過程中,有意見認為失業保險金標準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不盡合理,應當根據繳費工資和家庭撫養人口確定。由于意見不一致,最后《社會保險法》第47條只規定了“失業保險金的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不得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對于是否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不再作出規定,留待以后《失業保險條例》修改時再作調整。
3.失業保險待遇的給付。失業保險待遇的給付分為:貨幣給付和非貨幣給付。貨幣給付,是由失業保險經辦機構從失業保險基金中直接給付一定數額貨幣給失業者作為失業保險待遇。非貨幣給付,是由就業服務機構或職業培訓機構向失業者提供特定的非貨幣失業保險待遇(例如轉業訓練或技能培訓),相關費用由失業保險經辦機構從失業保險基金中支付。
4.停止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法定情形。《失業保險條例》第15條規定:“失業者具備下述條件之一的,停止享受失業保險待遇:
(1)重新就業的;(2)應征服兵役的;(3)移居境外的;(4)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5)被判刑或者收監執行的;(6)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政府就業服務部門介紹就業的;(7)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的。”《社會保險法》立法過程中,考慮到失業保險的制度宗旨是為了保障失業人員及其家屬的基本生活,個人繳費就應當享受相應的待遇,對于違法犯罪人員因其違法犯罪行為接受懲處應當與其社會保險權益區別開來,立法機關對《失業保險條例》第15條的規定進行了修訂,在《社會保險法》第51條中規定:“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領取失業保險金,并同時停止享受其他失業保險待遇:(1)重新就業的;(2)應征服兵役的;(3)移居境外的;(4)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5)無正當理由,拒不接受當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門或者機構介紹的適當工作或者提供的培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