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纓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品德課作為學校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必須把創新作為目標,把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主旨。下面就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談自己的幾點粗淺認識。
一、教師自身要培養創新意識
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和源泉,在創新學習中,一個學生能否提出創新問題,關鍵是教師是否有了創新意識的設局。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如果還是像原來一樣只要求學生機械地接受知識,單純地應付考試,而不從整體上要求學生去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那么貫徹《新課標》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要使《新課標》真正成為當代思想品德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標準,教師自身要努力培養創新意識。
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貫徹創新意識
1.創設教學情境,激勵學生創新意識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即定的教學目標,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情境教學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思維為核心,因而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有著獨特的作用。這種教學模式可以通過教師創設與教材內容相符合的教學情境,制造一種能激起學生思考的條件和氛圍,使學生在客觀情境中獲得具體的感受,從而激發其相應情感,由此引導學生關注教學內容,產生積極的態度傾向,把激起的強烈情感投入教學活動,進而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需要,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此教師首先自己應刻意求新,不因循舊習,勇于拋棄說教和陳規,努力形成有利于培養具有創造性人才的獨特的教學風格。其次,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創造性的發現和創造性的發揮,巧設疑問,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再次,教師要呵護學生每一個具有新意的沖動和念頭,珍惜他們每一個帶有創意的言行。
2.師生互動,讓學生感受“主體性”的魅力,激發學生創新熱情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倡導師道尊嚴的不平等的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控制者、組織者、制定者和評判者,是知識的化身和權威,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主動者、支配者。
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樹立師生平等觀念,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融,才能創造一種平等、尊重、和諧、發展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寬松、民主、自由、活潑、豐富多彩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們把課堂當成自我磨練、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臺。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拓學生思維,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3.改變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和探究,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把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傳授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方式,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突出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三、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質疑、去創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學生的探究行為既是創新意識向創新能力發展的過渡階段,同時又是創新意識的具體表現,對學生探究行為的正確引導和培養,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
1.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充分聯系學生實際生活,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我們教學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對知識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學知識去觀察、認識、分析、思考、解決現實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就是說理論來源于生活實際,而理論又要反過來指導生活實際。創新來源于實踐,所以要強調理論聯系時事政治、聯系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關心時事政治、關心生活、從實踐中獲得新知識、新信息。
2.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打破了“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格局,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圖片、錄音、錄像、投影、電子網絡等引入課堂。這些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直觀、生動、情境性強等特點,能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創設讓學生思維層層展開、步步深入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的提高。特別是現代網絡的高速發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教師應熟練掌握和應用網絡信息,教會學生使用網絡技術來查找資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的體驗中培養創新的能力。這樣就增強了課堂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達到了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