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龍根
摘 要: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教育界目前關注的熱點。鼓勵嘗試,營造氛圍,不僅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對他們的思維發展很有裨益。擅設爭論,激發思維,使學生真正有所收獲,有所提高。創設討論情境,對于學生歷史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很有效的方法。知識網絡,揭示本質,不僅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在檢驗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歷史課堂;創新思維
我們傳統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養出大批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創新人才,因為這種教育的目標就不是要培養“創新”能力,而是要向學生灌輸知識;不是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認知主體,而是把學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識灌輸的對象。歷史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比較,在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方面,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因此,要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要充分認識發散思維在中學生創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培養學生聚合思維的同時,注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歷史課堂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即應以此為基礎。
一、鼓勵嘗試,營造氛圍
法國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貝爾納曾經說過:“創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的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并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于創造力的才能。”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可能的營造創新氛圍,大膽進行摸擬創新。摸擬創新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扮演角色,主動參與,進入歷史情景,感受歷史過程,認識歷史問題,使過去的歷史“現實化”,抽象的歷史“具體化”,從而增進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認識情感得以發展。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的認識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協調能力,對歷史大環境的感受程度,以及愛國主義情感體驗等,都會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例如,西安事變爆發后,在國內外引起強烈而復雜的反響,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充分利用角色摸擬創新,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分別代表中共,張、楊,日本,親英美派,中間階層和廣大西北人民等。讓學生結合西安事變爆發前后國際、國內復雜形勢,作深入而廣泛的討論和交流。之后,進行角色模擬,表明各派的立場和態度,把西安事變的問題推向了高潮。學生通過角色模擬,既對歷史人物、事件產生了情感,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強化了歷史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時候,學生會表現出讓人吃驚的藝術創造才能。教師若能適當加以引導,把思維的火花轉變成為創新的行動,不僅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對他們的思維發展很有
裨益。
二、擅設爭論,激發思維
爭鳴、爭鳴、真理越爭越明。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課堂議論、討論乃至辯論,讓學生積極參與各抒己見,互相質疑、答辯、爭鳴,然后老師進行適當點撥和總結,借助學生的集體智慧,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可以互相啟發、集思廣益,活躍思維、擴展思維,極大地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討論,不但能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參與,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同時能通過領會同學他人的思維,受到啟發,拓寬自己的思路,而從教師適當的點撥和理論總結中,使自己的思維得以升華。課堂討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發展其創新思維能力。課堂討論設計的問題應圍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或疑點。并以此為突破口,帶動整個教學內容的展開。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是一個引導者、調節者,使課堂形成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獨立思維的機會和條件。鼓勵學生獨到的見解,引導學生學會查資料,找證據,求事實,千方百計論證自己的觀點,想方設法證實自己的見解。在辯論過程中,各種論點不斷碰撞,迸發出一個又一個焛爍著真知光芒的思想火花。與此同時,學生的語言技巧、反應能力、思維能力也在“唇槍舌戰”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對于一些相對復雜和龐大的問題,有意識地進行分工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充分發揮了自己個體的才智,還發展了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學會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和成果,養成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的團體意識,形成了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的心態。討論總結時,要全面評價學生的意見,要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
三、創設情境,激發意識
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創設出趣味橫生的教學場景,讓學生置于歷史情景中去觀察、分析和發現問題,達到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一種教學活動。教師充分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如語言、掛圖、錄音、錄像、電影、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創設、渲染出歷史教學具體、形象、生動、感人的環境和氛圍,不僅能從聽覺、視覺等方面喚起學生身臨其境感覺,進而達到理解與認識的升華,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尤其是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極大的優勢。多媒體綜合了音響、圖像、動畫、文本等多種效果,它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大教學容量、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能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并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形象化、微觀的事物宏觀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便于在直觀的畫面中為學生巧置疑問,引導他們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掌握尋求知識的方法,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四、知識網絡,揭示本質
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歷史史實,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歷史問題解決能力。但歷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是由無數個看似相互聯系的知識點構成的。它的發展又受到一定規律制約的,若離開了整體的理論思維,就無法把握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歷史也就成了一堆雜亂無章的東西。只有向學生揭示歷史發展的根本規律,讓學生在掌握某一知識點的時候,知道這個知識點在整體歷史進程中的位置,從而對歷史知識有一個全面、整體的了解。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來培養學生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離開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話。那么,把無數的散亂“點”變成一個有序的“知識網絡”,不僅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在檢驗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強調學生形成歷史知識網絡。
教師在創新教育中是設計者、指導者,歷史教師僅僅了解創新教育的精神是不夠的,要落實創新教育必須下功夫深入研究和掌握思維科學,特別是創新思維的理論,并努力將歷史教學的內容、方法與之結合起來,使歷史教學為創新教育的實施提供更多的訓練機會,同時以實施創新教育促進歷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創歷史教學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