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聲健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所謂學習,就是學生對原有知識建構的合理解釋,對新的現象和觀念建構自己的態度、情感。而建構過程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原有知識的相互作用實現的。
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在內容標準的每一個單元都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學習情景素材”,以幫助教師利用這些情景素材創設與所學主題內容相關的學習情境。化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因此,化學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為實現化學教學目的服務,并緊緊圍繞這一目標來展開。
一、運用問題創設情境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所謂問題情境,簡單地說就是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問題立“疑”設“障”,從而創設激發學生進行積極思維的學習情境。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問題情境的設置取決于教師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使學生處于探索的情境中,激發他們進行一定的智力和動作技能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思維總是從疑問開始的。一部優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銳的矛盾沖突呈現在鏡頭的開篇,扣人心弦,欲罷不能。所以,一個成功的教學過程,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設疑、激疑、導疑、釋疑,使學生的思維環環相扣,層層登攀。通過思維問題情境的創設、解決的不斷循環,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講《中和反應》時,讓學生先做實驗,在一支潔凈的試管里倒于一定量的氫氧化鈉,向里滴加無色的酚酞試液,會發現酚酞變成了紅色,這時學生能用上節剛剛學過的堿的知識來解釋。讓他們繼續滴加另一種液體鹽酸,結果溶液的顏色逐漸減退,直至變成了原來的無色。為什么滴加鹽酸后溶液的顏色由紅變無,學生的思維矛盾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于是很想學習有關中和反應的知識。
在講氫氣在氯氣中燃燒反應時,先讓學生回想燃燒的定義,然后提出“燃燒一定有氧氣參加嗎?”不少的學生是“一定要有氧氣參加”的答案,但當學生眼見到氫氣在氯氣中劇烈燃燒后,這“出乎意料”的現象,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矛盾沖突,學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緣由,對這一知識的認定恐怕使學生終生難忘。這樣的例子很多,如“鎂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燒”,“十毫升水和十毫升的酒精混合體積小于20毫升”等等現象,當時都讓學生驚訝無比,正是如此,學生很急于知道答案,思維高度的集中。
二、運用生活體驗創設情境 激發學習興趣
化學教師要注重觀察體驗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善于將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學課堂中,這里的生活包括:社會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經濟生活等等,讓學生從熟悉的現實生活經歷和體驗中出發了解、掌握化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化學知識是有用的知識,以此來激發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化學教學的實
效性。
例如:在教學《二氧化碳的性質》一節時,可以通過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環的講述,說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引入新課。當學完二氧化碳的性質后,可以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釋人工降雨的奧秘,大自然那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石柱、石筍等形成的化學原理。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二氧化碳性質的認識,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學習化學的興趣。
在學完《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一節時,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的水廠考察本地的水資源情況,日常生活用水情況,工業用水情況,水質污染情況及防治措施。這樣,學生不僅把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而且還增強了節約用水的意識。
三、運用實驗創設情境 增強化學教學直觀性
常言道:“耳聞不如目睹”;“百聞不如一見”。實驗情境因其本身的直觀具體性,使學生看得見,摸得到,利于感受,利于理解。教師化學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演示某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化學實驗,創設化學實驗情境,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化學實驗的輔助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相關的化學物質的性質、現象或者是解決某項化學問題。
化學教學區別于其它學科的主要標志是以實驗為基礎。初中化學作為啟蒙化學,實驗教學尤為重要,它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鞏固化學知識以及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因此作為化學教師要抓住以實驗為基礎這一基本特點,做好各種實驗,以生動、形象、鮮明的實驗現象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認知意志產生影響,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以揭開科學知識的奧秘。
例如,在學習“走進化學”一節,老師走進教室說:從今天我們進入一個美麗的世界,放飛手中的氫氣球,上面寫著“歡迎學習化學”,引起學生思考“什么是化學?”“氫氣球為什么會飛?”
在做 “點燃鐵絲”的實驗,課前先做一個集氣瓶底部鑲有四氧化三鐵炸裂的“失敗”實驗,作為對照實驗,讓學生深刻理解“為什么集氣瓶底部放一些水或細砂?” 利用化學實驗中的“意外”、“失敗”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探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現象引人注目,極易把教師和學生帶進變化紛繁的化學世界。化學課程的開發和設置、化學教師的教學實踐以及學生的化學實驗活動,都會形成良好的實驗情境氛圍。初中化學教科書中的82個演示實驗即為化學課程通過教材所設置的重要的實驗情境要素:
鎂帶燃燒發出的耀眼白光,轉眼間銀白色金屬變成白色粉末;
堿式碳酸銅受熱分解,綠色變成了黑色;
氫氣的爆炸實驗;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中黑色變成亮紅色;
酸堿鹽中的變色、沉淀反應;
……
這些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經過教師的進一步開發和完善足以突出化學學科教學的明顯特征,營造化學思維和化學創新的良好氛圍。因此,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鮮明有趣的實驗,尤其是將學生的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索性實驗,引導學生全面細致地觀察實驗現象,認真思考和分析有關問題,最后歸納總結出正確結論,從而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再去認識更高層次問題的過程。“情境”對學習過程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以“情境”為中心,圍繞科學的并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情境”展開學習,也是科學探究學習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恰當的“情境”,通過“情境”啟發學生積極的觀察、思維。以“情境”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和探究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