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
摘 要:時代在發展,創新課堂教學就是對傳統教育中“教師中心”“學生被動”的突破,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參與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為他們今后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培養他們的終身學習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創新
根據高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特點以及高中物理學科特點,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就是教師不斷啟迪學生思維,不斷引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主要場所是課堂,所以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型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
下面結合實際教學,談談我們對物理課堂教學的創新。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傳統教學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素質教育過程中我們在物理課堂上采用"探討式"教學,平時教學中對學生多鼓勵,使他們善于發現問題并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這樣可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認識上的第一次飛躍。
1.培養學生勇于質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而誘發探索,從而發現真理。從質疑到創新是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鼓勵學生質疑的同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理解的自由,容許學生對知識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正確對待學生在探索中出現的錯誤,避免扼殺他們的創新欲望。教師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要求學生預習教學內容,發現疑難,提出問題;二是要設計出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疑難問題,啟發學生思索探討,在探索中有所發現和創新;三是鼓勵學生大膽向老師發問,敢于對課本、參考書提出疑問;四是鼓勵學生間積極爭辯。
2.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增加學生自己探索知識的活動,加強知識活化訓練。中學生思維靈活,表現欲望強。教師經常選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來啟發引導他們思考、討論,有助于培養他們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和探索物理新知識的能力。例如我們曾給學生這樣一道題:質量為M的小車停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質量為m的物塊(可視為質點)以初速度v。從小車的一端滑上小車,物塊和小車間的動摩擦因數是μ,為使物塊不滑下小車,則小車的長度至小是多大?學生思考討論后,給出了六中求解方法:
①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的角度求解;②從動能定理和動量定理角度求解;③從動能定理和動量守恒的角度求解;④從能量守恒和動量定理的角度求解;⑤從能量守恒和動量守恒的角度求解;⑥從v-t角度求解。在習題課中采用一題多解,鼓勵學生新穎別致的解法等,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教師重視挖掘教材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內容。如做牛頓管實驗時可引導學生討論,生活中為什么樹葉比石頭下落慢,讓學生自己比較紙片和紙團同時同高下落時,落地先后情況。講牛頓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律、電磁感應定律、原子結構理論等規律時,突出介紹當時科學家是怎樣找出這些規律的。楞次定律、變壓器等的教學中,可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由學生通過實驗自己總結出結論。講熱力學第一定律時讓學生自己解釋電冰箱的工作原理(可在課下查資料),并提出如果把電冰箱門打開,電冰箱是否起到空調的作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非常好,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教師要成為主動的課程研制者,積極設計新穎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我們結合我校實際和學科特點,努力進行教改。對"探討式"教學也因不同課型而設計了不同模式。
1.概念課模。基本環節為:啟-討-講-練。教師啟發指導下,學生積極思考,提出疑問,討論交流。教師總結,啟發答疑。最后鞏固擴展。如力這一節課的教學,可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中開門關門的例子討論,要清楚的表明一個力需要從那幾個方面表述。這種課型重點在學生質疑與討論方面。
2.規律課模式。基本環節為:研-討-講-練。通過學生與教師共同對物理現象研究,從中發現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例如"超重失重"一節,我們上課一開始,先讓學生把測體重的臺秤放到講臺上。讓一個學生站在上面,先靜止不動,再突然下蹲,后猛然站起。讓全班同學輪換上臺仔細觀察臺秤的示數變化。然后教師啟發為什么在下蹲站起與靜止時,會有不同數值,實際生活中這種現象有何應用。接著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究和探討超重失重規律,然后學生提出疑問進行討論。這種課學生非常活躍,課堂效果非常好。
3.實驗課模式。基本環節為:研-討-結。這種模式強調"研"與"結",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具體操作研究,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數據的分析處理,討論、探討,最后總結出研究的結論。在演示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做出猜想,預示現象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再進行實驗觀察;或者,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再觀察實驗現象。在這里,激發思維沖突使學生產生質疑最為重要。例如,給導體帶電,靜電平衡的時候,電荷分布在哪里呢?問題一經提出,實驗的目的也就很清楚了,如果再與學生共同討論演示方案,觀察和思考的主動權就交給了學生。這種模式重點在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實際動手能力。我們不僅開足大綱中要求的所有學生分組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我們還增加了部分演示實驗;將部分演示實驗改為隨堂的學生實驗;將個別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例如在講"電荷庫侖定律"一節時,我們用很細的銅絲制成小肥皂泡,用來演示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同時也能觀察到靜電力與電荷間距離的大小有一定關系,并且設計為隨堂的學生實驗,這堂課學生氣氛空前活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穩恒電流"一章,課本的例題和習題由學生自己先理論計算后進行"試驗模擬"這種探討教學增強了物理課的特色,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4.習題課模式。基本環節為:讀題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練習檢驗。這種模式使學生根據具體的物理過程、物理問題理解,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有關的物理知識和物理規律,獨立地、創造性地進行分析、判斷、思考和探索解題的方法。然后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分析討論和歸納總結,對題中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進行提煉、升華。它最大限度地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5.復習課模式。
⑴單元復習模式的基本程序為:討-結-練。引導學生對知識體系進行網絡復習,通過學生思考討論自己總結形成知識體系,最后教師總結補充,給出相應練習。
⑵專題復習模式的基本程序為:導-討-結-練。通過教師的導和講,讓學生明確目標和解決問題的關鍵,通過學生討論和探索,歸納總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與技巧,并通過精煉來加深理解與掌握。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探索“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啟發-創新為主線”的教學新路。實踐證明,我們進行的教學改革效果非常好,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學生的受益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