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鵬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適時運用激趣、啟思、導疑,是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規律,采取各種手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維,以獲取新知識的教學方法體系。其實質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學生多思,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挖掘其內在潛能,使外部教育產生一種內化作用,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啟發多思教學可以開拓學生思維,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概括、判斷和遷移能力,可以突破定向、單向思維式,使學生思維的角度靈活多變,思維的效度深刻鞏固,為現代化思維方式的發展創造極好條件。可以突破學生機械接受的思維模式而形成一種積極主動、具有獨創精神的創造性思維模式。
語文教師在采用啟發多思教學時應注意:
(1)教師要善于學前導思,通過課前預習設計出巧妙有趣的問題,來激起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保護學生顯露出來的創造意識,做到善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驅使學生認真觀察周圍世界,注意學生的新鮮直接感受,即靈感爆發式的領悟和理解,積極肯定學生不拘一格的創新見解,讓他們燃燒起創造思維的熊熊烈焰。
(2)教師要善于學中激思,善于生疑激趣,組織爭辯,善于抓住時機,點撥指導。在教學中,要盡力去打破學生頭腦的“平靜”,激發學生思維活動“波瀾”。也就是激發學生的疑問,引發他們在生疑——置疑——釋疑的循環往復中探求新知,發展智能。設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能讓學生在尋疑中產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發現知識的動力,使學生學習具有自覺探索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要想讓學生思,必先讓其生疑。我在教學中摸索出一套規律:在上新課時我由題目入手,我會問學生由題目你知道了什么?從中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以此激發學生尋找、發現問題,培養勤于思考的探索精神。教師在課堂生疑激趣講授中,由于問題的難易程度及個體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也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采用一定的方法與策略啟發學生思維。針對不同類型的問題我采用不同的策略,比如:①分角色表演法。就是模仿課文某種情景,讓學生擔任其中一定的角色,通過親身體驗角色的經歷與內心活動,啟發思維。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本劇等是其中比較好的形式。學習《赤壁之戰》時,我把學生分成兩方:一方代表曹操,一方代表東吳。讓一方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問題要對方解答:“我方如此如此做,你方準備怎樣應戰?為什么?”另一方則根據課文內容找出應戰的方法并解釋其根據。哪些雙方互問互答,全班學生儼然是小小軍事家,共同投入到“作戰”的指揮當中,個個都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氣勢。許多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解答頗具新意。②留白探討法。在課堂上不把教學內容全盤托出,有意識地留出一定的空白內容,讓學生去探討可能的結論,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創造力。③榜樣示范法。教師或學生展示自己探討疑難問題的方法、技藝,使學生看到榜樣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活動的實際過程,學到如何發揮自身創造力解決問題的技法。④問題轉化法。當學生解答了一個問題后,教師可要求學生把把原問題變化成另一個與原問題相關而又有所區別的問題,并利用解決原問題的方法解決新問題。教師不要告訴學生如何變化,而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允許學生變化出不同的問題,找出不同的答案。大家再一起進行討論與評價。學生在新、舊問題解決過程中,深化了解疑技巧,促使潛在的創造力迸射出火花。教師要學會在教學中適時總結不同的方法應用與教學之中。教師在講授過程中還要抓住時機對學生的討論進行點撥指導。使學生思路豁然開朗,頓開茅塞。常見的點撥有:①直觀性點撥。即教師提供與學生思考的問題在某點上有近似或間接聯系的直觀演示,促使學生思維暢通。②情境性點撥。即教師利用一切條件,為學生創造出一種有新感的境界,讓學生張開智慧的雙翅,去探求解決問題。③聯想式點撥。即從學生已知的問題,引導他們向縱深發展,連續考慮,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像牛頓因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那樣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3)教師要善于學后拓思,不能讓學生認為一節課結束、一篇課文學完就是一個終結,要讓學生養成課后、學后拓展思維,適時總結的好習慣。當然教師的啟發、引導作用很重要。教師通過簡單的幾個小問題,小練筆,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反思運用。比如:我在教授《凡卡》一課時,文章結尾部分寫了凡卡寄信的情景,并以“美夢”結束,暗示了他希望的破滅,給人留下深深的思考,給人以“曲雖終情未散”之感。學習本文之后,讓學生進一步運用對比閱讀的方法,比較本課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的異同,可以從故事情節表達方法結構安排作品題材語言風格等方面找相同和不同之處,在比較閱讀中提高了語文學習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啟發多思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心得和體會,作為語文教師還要注意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儲備。只有當教師自己能夠打破傳統定勢,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時,才能更加靈活地去引導學生的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