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群
作為一線政治教師,如何上一堂好課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夢想。除了知識點的落實、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升華,重要的是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從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杜浪口中學“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江蘇省泰興市洋思初級中學的“洋思經驗”到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都是對教學方法的不斷探索思考和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過對嘗試教學理論的學習,我們在政治課的教學中也努力讓學生去嘗試。嘗試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把學習轉變為學生自主的探索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教師展示每堂課的學習目標 ,學生自主閱讀書并進行嘗試性提問和針對問題進行嘗試性回答。這樣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在教學中進行嘗試的必要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創新能力的高低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 。創新能力的培養就需要探索、嘗試。青春期的青少年充滿好奇,對許多事情都感興趣,碰到新鮮事物總想問個“為什么”,而且喜歡親自去試一試。在教學中進行嘗試對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素質和探索精神就十分重要。
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探索精神,能夠在學習中更好的嘗試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引導學生看懂教材
從小學跨入初中,思想品德課對于許多學生仍然是比較陌生的,教材內容與小學的思想品德有很大的差別,許多學生不知道該看什么,怎么看教材。針對這一情況,讓學生懂得:
(1)認識教材封面。現在我們使用的是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整個初中階段都使用整套教材。
(2)教科書的主要特點。整套教材突出綜合性,以學生的生活主題為經線、課程學習內容為緯線,綜合設計,整個教材考慮了前后呼應、層級銜接、螺旋上升。每個單元都盡可能地整合了與主題相關的道德、法律、政治、國情、心理等方面的內容。
(3)教材的總體設計思路。從初中學生的生活出發,體現課程的綜合性要求由“單元主題——課題——主要內容”構成教科書體系結構。
(4)教材的內容分析。每一課的主要內容基本是解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比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走近父母第一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就是講了兩個問題:①為什么尊敬父母;②怎樣尊敬父母。
2.問題創設情景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上課有趣,才能使學生精神飽滿,興趣昂然,全神貫注,積極參與。讓學生如何對政治學科感興趣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老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媒體,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而獲得。政治課上有意識創設情景對學生嘗試性回答問題是十分重要的環節。
(1)要有針對性。要針對本框的重難點進行創設,為學生成功嘗試創造有利條件,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
(2)要新穎 (社會的焦點、熱點),這樣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關注社會。比如:八年級上冊第十一課 與挫折同行第二框 戰勝挫折 播放視頻《2012年感動中國—無臂鋼琴師劉偉》看了視頻讓學生結合該框內容進行嘗試性提問(青少年如何戰勝挫折),并針對提問結合教材進行回答,教師最后進行補充。
(3)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如果我們不了解學生,教學就是盲目的 。進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發育,青春期青少年會對異性產生特殊的情感體驗。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并可能產生思慕異性的心理。如果不正確引導男女同學的交往就有可能出現“早戀”
(4)問題答案多元化。針對同一問題不同學生有不同看法,正所謂“橫看成林側成峰”,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3.修煉自己的內功
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喜歡幽默風趣、博學多聞、語言優美、思維敏捷的老師,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1)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識,豐富其他學科知識。作為一線政治教師我們不能滿足于學歷達標和原有知識,必須與時俱進,掌握最新時政新聞,拿鮮活的事例為我所用,才能使教學生動風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青年教師我們還應多讀一些教育類的專著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2)勇于反思。 “我思,故我在”,通過反思能使教學少走彎路,每上一節課后,對本堂課要進行反思,反思學生反映、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得失。
(3)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學習和培訓。特別是多聽一些競賽課和參加一些競賽課,有利于我們青年政治教師的 成長和發展。
三、對嘗試性問題的反思
當然,在學生嘗試提問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學生不積極參與,或有的學生激情高但落實知識點較差。基礎差的學生理解能力不夠強,回答問題可能答非所問.而基礎較好的學生一般都能夠掌握較好的學習方法,也有利于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幫助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教師進行個別輔導等方式,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只有采用適合學生的方法才是好的教學方法。所作為老師我們還需要不斷的總結教學和不斷的努力學習不同的教學論著,爭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