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清
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學生之間存在差異,不容質疑。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應當有平等的發(fā)言權。所以作為教師應當做到心中有數,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給予不同的學生予以不同的關注,以達到師生關系和諧,學生學習動力十足。
一、關注優(yōu)等生,錦上添花
老師,家長眼中的優(yōu)等生,一定是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這是當今社會大多數人心目中唯一的評價標準。正是因為優(yōu)等生有這一優(yōu)勢,老師的青睞,家長的贊許,同學的羨慕,崇拜,眾人的夸獎,還有各種各樣的榮譽便紛至沓來。我們不應為表面現象所蒙蔽,而應看到優(yōu)等生本身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特別是心理問題。
要關注對優(yōu)等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因為優(yōu)等生的榜樣形象相當突出,要使他們在各方面真正優(yōu)于一般學生,就必須重視平時對他們一言一行的正確培養(yǎng)。在情感上優(yōu)等生很敏感,他們會感到自己與眾不同,常常把問題看得很重,這就造成他們的壓抑和痛苦,因此他們比一般的孩子更需要朋友和溝通。教師應該培養(yǎng)他們樂觀向上的積極情感,讓他們經常綻開笑臉,學會生活、熱愛生活,即使生活在困難的境遇中,也能挖掘生活的樂趣,并欣賞生活。引導優(yōu)等生嚴于解剖自己,自覺地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使優(yōu)等生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不要因為自己具有某種優(yōu)勢而飄飄然,使他們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不能拿自己的長處比別人的短處,要把他們置于集體之中,從周圍環(huán)境和其他同學的身上汲取營養(yǎng),用人之長克己之短。只有這樣,他們才會不斷進步。教育他們以文明、謙和、恭讓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養(yǎng)成尊重他人的好習慣,使他們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學生。對優(yōu)等生要不斷提出新目標、新要求,使他們奮斗不止。這種目標和要求是具體的、全面的,既包括智育方面的,更應包括道德修養(yǎng)等方面的。要不斷激發(fā)他們積極進取,不驕傲自滿。在肯定他們成績的同時,也要及時指出和糾正他們的缺點和不足,決不能姑息遷就,而對他們的表揚也要注意分寸,以免助長其驕傲的情緒。
另外,要關注對優(yōu)等生耐挫折能力的培養(yǎng)。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要給予優(yōu)等生適當的挫折教育,幫助他們克服脆弱心理,并從實際出發(fā),適時引導他們自覺進行挫折體驗,使他們明白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若缺乏堅強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將來就難于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難于承受競爭中的打擊和失利,難免被社會所淘汰。此外,還要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榮譽和失敗,不要把榮譽看得太重。不能因為一次沒有評上“三好學生”、“優(yōu)秀班干部”,甚至是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就產生心理波動。讓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不要過分看重自己過去所取得的成績的良好習慣。失敗后重要的是找出原因,而不是看重失敗的結果。引導他們多找主觀原因,而不是過分強調客觀因素。在挫折面前要讓他們鼓起勇氣,樹立起繼續(xù)前進的信心。
擁有一批優(yōu)秀學生,的確是教師的幸運和自豪,別忘了多關注優(yōu)秀生的心靈,與學生交流,多一些心理輔導,多一些愛心,優(yōu)秀生會更加優(yōu)秀的。
二、關注中等生,如送春風
一片森林,樹木總是參差不齊的。一個班級,學生也同樣是有差別的。如果說優(yōu)等生和后進生是班級中的特殊群體,那么,中等生可謂是最普通的群體。他們的普通在于學習成績和諸方面表現平平,但在人數上占絕對優(yōu)勢。這就是被研究者命名的所謂“中等生現象”。對大多數“中等生”來說,教師對他們很放心,他們通常不聲不響,不會給班級添亂子,在學習上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這種局面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師忽略了“中等生”也可能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實際上,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自我價值感的關鍵時期,年級越低,學生的自我價值感越容易受對其有重要意義的成人影響,特別是教師和父母,他們的評價往往決定了學生的自我評價。目前,成績還是評價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主要標準,“中等生”學習成績平平,常常被教師和同學忽略,對自己的評價也不高,自尊心易受到傷害。
渴望被重視、被關愛是每個孩子的本性。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每個學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吸引教師和父母的關注,優(yōu)等生憑學習成績好,后進生可能靠的是別出心裁的調皮、搗亂。中等生呢?他們有朝兩個方向發(fā)展的可能,有的朝優(yōu)等生努力,有的則自暴自棄。對這個“普通”的“特殊群體”,教師稍微一點關注,都會是其人生路上的無限動力,關注,不在于時間長短;關注,不在于精力多少。哪怕僅僅是走到他身邊,柔柔地摸摸他的頭,對著他微微的笑;哪怕僅僅是在他的作業(yè)本上寫上一句溫馨的提示或者發(fā)自肺腑的贊美;哪怕是在放學路上故意慢下來,就等和他并肩前行;哪怕在無人的時候,故意不稱呼他的大名而稱呼你給他起的昵稱……這些都是一種關注。關注,如送春風般溫暖。它隱藏著無窮的力量,只要發(fā)自內心的笑,只要來自心底的關懷,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期待和鼓勵。
三、關注差生,雪中送炭
對我們教師來說,我們每天面對的是方方面面都有著千差萬別的學生。他們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能力基礎、個體素質、性格特點等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按照多元理論來解釋,學生的智能結構不同,每個學生都會擁有獨特的具有個人天賦的認知傾向。因此,多數人只能在一、兩種智能上有出色的表現。按照這樣的解釋,我們就會明白,教學中遇到差生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了,因此,我們看待學生也應區(qū)別對待。
有些人避諱“差生”這個概念,給他另換了一個好名字如“待進生”或者“潛能生”。
其實換個什么樣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該怎么樣去對待他們。
首先,教師要相信孩子。每個孩子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優(yōu)點。他們今天的不進步不代表將來的不發(fā)展,今天的成績差不代表將來的不成材。每次考試都是一百分或者都是第一名的好學生,將來踏上工作崗位后也一定會優(yōu)秀很多。回頭看看各界的精英,又有多少是小學時的佼佼者、優(yōu)秀生?
其次,我們要學會激勵他們,要善于用我們聰慧的雙眼,去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用放大鏡去看他們的長處以及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這樣,孩子才會真正成為一名潛能生。對于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發(fā)生的每一點變化,我們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與贊賞,要毫不吝嗇的用我們的夸獎去激勵他。
第三,我們要讓他們感到學習是快樂的。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做學生的朋友,做學生的引路人,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堂。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不在于能夠教給學生多少的知識,而在于他是否激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是否喚起了學生的自省,是否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有這樣一位專家說過:“每一天,我們都應該讓每一位走進校園的孩子是快樂的,走出校園的孩子是自信的。”
第四,我們也應該相信我們自己。以上所述,最終還需要我們老師來實現,來落實。我們其實有這個能力的,關鍵是我們是否能夠持之以恒。
其實,關注如雪中送炭般,有時候也是一種關懷。你的鼓勵代替了批評,以尊重的態(tài)度代替了歧視,相信被老師關注的學生也會意識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注,從而使學生心里充滿自信。
終上所述,只要是自己的學生,都需要給與關注。一個表揚、一個微笑,對成績好的學生是錦上添花,對平庸的學生是如送春風,對那些需要鼓勵的學生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輕松而美麗,“雪中送炭”辛苦但重要。所以,不要吝嗇微笑,不要吝嗇表揚,不要忽略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注,不要失去帶好每一位學生的信心。 或許老師的一句話、一個微笑、一個眼神,會成為一棵幼嫩花苗的甘露,都會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