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香
本篇論文從幼兒語言培養重要性入手,有理有據的闡述了幼兒時期是語言培養的關鍵時期,并從“如何在教學和生活中培養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做了的介紹,以期與讀者產生共鳴,共同提高幼兒語言培養的質量。
21世紀已經到來,在高科技迅速產業化的巨大沖擊波的推動下,未來的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全面而嚴峻的挑戰。由于語言教育在個體素質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不難看出,21世紀對人的語言能力的要求高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而生理學研究又表明:幼兒時期是掌握語言的關鍵期,充分利用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及時地鼓勵和引導幼兒,將能夠迅速地發展和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將是人才的基本素質,這種能力需要從小培養。“五層之臺,起于壘土。”作為一生中語言發展最重要的幼兒時期,如何創設各種情境培養幼兒語感,豐富幼兒詞匯進而更加有效地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一、融入生活,培養語感
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的感受力。老一輩教育家葉圣陶和呂淑湘都十分重視語感的培養。葉老曾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因此,訓練幼兒語感是發展幼兒語言的前提和基礎。
1.禮儀入手,初識語感
禮貌是人們的道理準則,是人與人相處的規矩。禮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禮貌行為,二是禮貌語言。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給人一種謙遜文明,恭敬有禮,落落大方的好感。禮貌也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因此,禮貌教育要從小抓起,教師要為幼兒創造使用禮貌用語的條件和環境,使孩子從小就會用禮貌用語,有良好的語言習慣。培養幼兒的禮貌言行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教育孩子尊敬長輩、成人。要求幼兒能用禮貌語言主動、熱情、大方地打招呼、稱呼人,會問早、問好,再見。
教育孩子當自己不注意影響別人時,會主動誠懇地道歉,而當別人影響了自己時,能克制、諒解別人,會說“沒關系,不要緊。”
教育孩子當別人在談話時,應不插嘴、不妨礙;成人和自己講話時,要專心地聽,不打斷別人講話,不離開,不嫌煩。有急事需要及時談時,要打招呼。別人向自己提出問題時,快要認真的回答。
2.交往為橋,培養語感
幼兒園孩子的一日生活都是在群體中度過的。在集體中“與人交往”無處不在,這又為幼兒建立語感創造了條件。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幼兒,讓他們在具體環境中去嘗試。需要別人幫忙怎么說;與人分享玩具說什么。孩子在解決自己交往中出現的問題的同時,培養了語感。
3.故事講述,形成語感
幼兒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具體形象,抽象思維開始萌芽。語言在思維發展中的作用也不斷增強。因此,利用趣味的故事情節,在啟發幼兒思維的同時,對于形成幼兒語言感受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小公雞學吹喇叭》的故事教學中,我通過語氣的變化把故事情節生動地展示出來,激起幼兒強烈的興趣,讓幼兒暢所欲言,說出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從不同方面進行訓練促其形成語感。
二、注重點滴,積累詞匯
在培養語感的基礎上廣泛積累詞匯是發展幼兒語言的最佳途徑。“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納百川無以成江河。”積累不但可以豐富幼兒的語言,更為幼兒“人文素養”培養奠定了基礎。而積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從實際出發,從點滴做起。
1.反復誦讀,廣泛識記
生理學研究表明:三、四歲至十三、四歲是人的記憶力最佳時期,而幼兒正是孩子大量識記、積累語言的最佳時期,因此,我特意編排一些“成語接龍”每天利用一定時間讓幼兒反復誦讀,“龍馬精神—神采飛揚—揚眉吐氣—氣吞山河…….”。長此以往,幼兒對一些常用成語熟讀成誦,儲備了大量詞匯。
2.親力親為,知詞曉義
感覺和知覺是認識客觀現實的第一步,它是一切知識的來源,幼兒通過親身感知現象的動作,就能完成形象的記憶。例如:“在看圖講述《植樹造林》中,學習詞:種、挖、提、抬、澆時,我先讓幼兒觀看圖片,讓他們仔細觀察圖片中的人物都在干什么?他們是怎樣植樹的?小朋友們有的說種樹,有的說挖土,有的說在搬樹苗,還有的說在澆水。這時,我又讓小朋友邊說邊做相應的動作,于是有的做出挖土、種樹的動作,有的做澆水的動作,形態不一,動作逼真。有的小朋友做不出動作時,我就做一個動作提示,并讓他們也做一做,這樣,幼兒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很快就理解了詞義,在此基礎上,記住詞語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三、創設情境,鍛煉口語
“學語文是為了用語文”。我們培養幼兒語感,豐富幼兒語言積累,其目的都在于培養幼兒使用語言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學時通過各種途徑訓練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為幼兒口語訓練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教學《小貓釣魚》故事時,我抓住“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兩個新詞,組織了一次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建構游戲活動,即:“小小加工廠”。在活動中,我制作材料放在桌上,讓幼兒自由選擇去做。在同一時間里,有的小朋友一會做這,一會做那,結果什么都沒做好。有些小朋友專心致志地搭建出了樓房、汽車,還編出了動聽的故事。這時,我抓住時機組織幼兒互相參觀,共同欣賞別人的作品,體驗“一心一意”所獲得成功的快樂;體會“三心二意”造成失敗的感受。這時,我向幼兒提問:“小貓開始為什么釣不到魚?后來又是怎樣釣到魚的?”“你對剛才的活動有什么想法?”讓幼兒充分地表達。小朋友們能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清楚而完整地說出來,而且用到了新學的“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
可見,創設情境,不但能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而且能激起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過兩年的訓練,我園幼兒的語言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①幼兒敢說、愛說;②能創造性的講述;③喜歡與人交往,交往語言不斷豐富。
幼兒的語言發展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是一項平凡而又偉大的工程。它需要我們幼兒教育者腳踏實地、集思廣益,用一顆勇于探索、善于發現的心去耕耘、去奉獻、去引領、去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