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撫養、扶養和贍養是人們經常遇到的名詞,本文以隔代親屬關系為視角,分析撫養、扶養和贍養的權利義務關系。
關鍵詞:撫養;扶養;贍養;隔代
一、撫養、扶養和贍養的概念
撫養,簡單地說,就是“保護并教養”。撫養關系是長輩和晚輩之間的,并且是長輩對無行為能力人(主要是未成年人)的保護并教養,強調的是教育和保護。撫養的目的是要讓子女健康成長。我國《婚姻法》按不同的主體的相互關系對撫養、扶養、贍養分別加以規定,其“扶養”則屬于狹義的。而《刑法》、《繼承法》、《民法通則》等法律規范中又是都適用“扶養”,其“扶養”屬于廣義的。所謂扶養,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扶養泛指特定親屬之間根據法律的明確規定而存在的經濟上相互供養、生活上相互輔助照顧的權利義務關系,囊括了長輩親屬對晚輩親屬的“撫養”,平輩親屬之間的“扶養”和晚輩親屬對長輩親屬的“贍養”三種具體形態。狹義的扶養則專指平輩親屬之間尤其是夫妻之間依法發生的經濟供養和生活扶助的權利義務關系。我國《婚姻法》按不同的主體的相互關系對撫養、扶養、贍養分別加以規定,其“扶養”則屬于狹義的。在具體的親屬關系中,則不妨分別指稱。
贍養,指子女或晚輩對父母或長輩在物質上和生活上的幫助。包括兩種情況:(1)子女對父母的贍養。我國《憲法》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婚姻法》也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贍養扶助的主要內容是指在現有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子女在經濟上應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費用,在生活上、精神上、感情上對父母應尊敬、關心和照顧。有經濟負擔能力的成年子女,不分男女、已婚未婚,在父母需要贍養時,都應依法盡力履行這一義務直至父母死亡。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僅發生在婚生子女與父母間,而且也發生在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間,養子女與養父母間和繼子女與履行了扶養教育義務的繼父母之間。為保障受贍養人的合法權益,《婚姻法》規定: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對拒不履行者,可以通過訴訟解決,情節惡劣構成犯罪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2)晚輩對長輩的贍養。我國《婚姻法》規定: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于子女已經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義務。這種贍養是有條件的,即須孫子女、外孫子女有負擔能力,且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經死亡。有關贍養的規定是保護老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法律措施。
二、隔代撫養和贍養的問題
我國法律規定:“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于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和外孫子女是隔代的直系血親關系,他們之間在具備法律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形成撫養和贍養關系。德國、日本、瑞士等國家的法律對祖孫之間的撫養和贍養義務都作了規定,而且既沒有區分父系親還是母系親,也沒有區分孫輩為男性或者女性。就我國目前情況看,雖然三代同居家庭的數量在逐步減少,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較大,所以三代同居的家庭仍占著不小的比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的壽命在普遍延長,人口的老齡化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性問題。由于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建立和完善,靠社會的力量還遠遠不能承擔對老年人的扶養。同樣,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無力撫養的孫子女、外孫子女,社會福利院等機構也沒有能力完全承擔起撫養的義務。因此,隔代扶養可以說是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將面臨的一個問題,扶老育幼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需要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而且也需要法律對此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祖孫之間撫養或贍養關系的形成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被撫養或贍養人的父母或子女死亡或者無撫養或贍養能力。主要是包括兩種情況:(1)子女在未成年時父母雙亡,或者父母喪失撫養能力;(2)子女在成年后死亡或者喪失扶養能力,無法贍養其父母。在第一種情況下,需要被撫養人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來承擔撫養的義務;第二種情況則需要孫子女和外孫子女來承擔贍養的義務。
2.被撫養或贍養人確實有困難需要被撫養或贍養。祖孫之間扶養關系的形成必須建立在一方確實有困難的基礎上,如果被扶養人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或經濟來源,完全能負擔自身的生活所需,那么,就不能要求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孫子女、外孫子女來承擔其撫養或贍養義務。當然,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有著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如果祖孫之間完全基于親情,在對方沒有困難情況下仍愿承擔一定的撫養或贍養義務,那么是一種值得發揚和提倡的美德。
3.承擔撫養或贍養義務的人有一定的撫養或者贍養能力。如果具有法律意義上的撫養義務人沒有一定的撫養能力,那么就不能再要求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樣,如果撫養或贍養權利人有多個人時,在撫養或贍養義務人的經濟能力不足以承擔全部撫養或贍養義務時,那么,對于經濟狀況和身體狀況最差者應當優先扶養。關于撫養或贍養的方式,我國婚姻法對此沒有作出專門規定,只規定對不履行撫養或贍養義務的人,權利人有要求其履行義務的權利。實踐中撫養或贍養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當事人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選擇:一是共同生活撫養或贍養,即被撫養或贍養人與撫養或贍養義務人共同居住在一起,進行直接的撫養或贍養;二是通過給付撫養或贍養費、探視、扶助等方式完成扶養義務。撫養或贍養義務人在履行撫養或贍養義務時,往往需要和被撫養或贍養人就撫養或贍養義務的程序、撫養或贍養的具體方式等內容進行協商,達成對當事人均具有約束力的撫養或贍養協議。如果當事人之間達不成協議,那么,可以請求人民法院通過判決來確定權利和義務。
撫養或贍養協議達成后或者人民法院的判決生效后,當事人的經濟和生活狀況往往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如果仍然要求當事人按照原有的撫養或贍養協議或者判決來執行,可能會使一方當事人利益受到損害,因此,當事人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來變更撫養或贍養權。所謂變更撫養或贍養權是指撫養或贍養義務人、撫養或贍養權利人以及撫養或贍養程序和方法的變更。在撫養或贍養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在經濟和生活狀況發生變化時,撫養或贍養權利人和撫養或贍養義務人都有權要求變更原撫養或贍養協議或者有關撫養或贍養的判決。當事人首先可以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協商,協商不成時,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來重新確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