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娟
摘 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和諧相處的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因此,婦女權益是否得到有效保護,不僅影響到婦女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也影響到婦女創造性的發揮,同時其保護程度也是衡量社會文明和諧的天然尺度之一。 我國目前已經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婦女權益的政策法規,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基礎,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為主體,包括國家各種單行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和政府各部門行政規章在內的一套保護婦女權益和促進性別平等的法律體系。 但是,由于法律法規相對滯后,其規范的大多是一些非具體的原則性問題,對婦女權益侵害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未予明確,對侵害婦女權益的行為沒有規定具體的懲戒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甚至在維護婦女自身合法權益時無法可依或有章難循。鑒于此,本文希望從婚姻法之經濟幫助制度的角度,來分析婦女在婚姻家庭領域所面臨的權益保障問題。
關鍵詞:婚姻法;離婚;經濟幫助制度
當婚姻不再是不可解除的神圣契約,當離婚已經因“離婚自由”之共識而變得容易。如果離婚使婚姻中的一方(一般為女方)遭受經濟上的重創,以至于成為社會的負擔,法律便不能無視此種不公,必須設計相關的救濟機制給予弱者妥貼的保護。而我國現行的相關制度,并不足以使婚姻中的弱勢一方擺脫離婚后生活上之不安。此種情狀之下,法律所致力追求的公平與正義何在? 將視線移出國門,我們發現,在英美國家發展得比較成熟的離婚扶養費制度與我國的“經濟幫助”條款表述著相同的衡平理念,卻有著更為健全的具體操作規則。相比之下,它們顯然更有力地維護著婚姻家庭領域的公平與正義。
一、對離婚經濟幫助制度的理解
離婚經濟幫助制度是指離婚時,如果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的幫助。這是法律為弱勢一方提供法律救助的手段,離婚經濟幫助制度是我國傳統的離婚救濟方式,已實行多年,可以從下面幾方面理解:
(一)“一方生活困難”的含義及判斷標準。關于如何判斷離婚時夫妻一方是否屬于婚姻法第42條規定的生活困難問題,《解釋一》規定為必須是指依靠個人財產和離婚時分得的財產,無法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的情況,即為絕對困難。但是必須注意的是:第一,對于生活困難者的生活狀況是以離婚時的情況進行判決。第二,是否需要提供幫助,關鍵是看一方是否真的是生活困難以及對方是否有能力進行幫助。
(二)請求提供經濟幫助的方式。離婚時如果一方生活困難的,另一方應當以個人所有的財產進行幫助,可以是金錢形式,也可以是住房形式等。
(三)請求經濟幫助的主體。請求經濟幫助的主體只能是離婚案件的一方當事人。
二、實施離婚經濟幫助的現實意義
根據我國婚姻法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有相互扶養的義務。一旦離婚后,這種基于夫妻關系的扶養義務便不復存在,那么,離婚后一方對另一方的經濟幫助有何意義呢?
首先,近年來我國經濟有了飛躍性發展,夫妻雙方個人擁有財產貧富不均,實施經濟幫助,可消除弱勢一方對離婚后經濟上的擔憂,真正實現婚姻自由。其次,女性在經濟地位上難以與男性相抗衡,且婚后要承擔較多的家務勞動,失去更多的就業機會,離婚后將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在社會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有條件的一方給予其經濟幫助不失為一個好的解決途徑。第三,離婚經濟幫助制度的確立,將加大離婚成本,使一些視婚姻為兒戲的人慎重對待婚姻,有助于維護婚姻的穩定。第四,假如離婚時一方患病在身,或單方撫養子,或無房居住的,生活之貧困可想而知,法律規定給予一定的救濟,保護了貧困一方的合法權益,實現了權利平等。
三、 離婚經濟幫助制度存在的問題
離婚經濟幫助的履行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一方必須有存在法定范圍的困難;二是實施幫助的一方有承擔能力;三是必須在離婚時提出。筆者曾代理了許多離婚案件,發現該制度在實踐中運用得很少。究其原因,發現該制度本身均存在著諸多問題:
第一、離婚經濟幫助制度規定過于原則,缺乏可操作性,法院沒有法定的裁判標準,導致法律適用的不統一;第二、經濟幫助的條件過于苛刻,請求經濟幫助的時間限制過嚴,判斷是否需要幫助的標準太低。第三、經濟幫助協議中的完全自由主義不利于保護弱者利益;第四、經濟幫助的數額、期限以及方式不具體;第五、經濟幫助費用執行的保障措施存在不足,一些當事人的離婚經濟幫助費難以得到執行;第六、沒有規定變更和終止離婚經濟幫助的法定情形。第七、當事人請求幫助的比例較低。第八、住房幫助的規定難以落實。假如擁有住房所有權的一方千方百計不讓對方居住,那這種幫助等于形同虛設。第九、金錢幫助數額偏低,僅具有安慰性質。第十、對于法院在審理離婚案件過程中,一方當事人未要求離婚經濟幫助,但其生活又確實困難的,能否依職權直接判決另一方給予經濟幫助?婚姻法中規定不太明確。
四、離婚經濟幫助制度的重構
對離婚經濟幫助制度重構,是在新時期下保護婦女權益之必要。
(一)應采用相對困難論,如果由于離婚導致一方生活水平有明顯降低,可以由當事人提出請求或法官以職權判決給予經濟幫助。
(二)經濟幫助的方式應靈活多樣,可以在婚姻法中增加扶養費給付制度。
(三)對無房居住的困難一方應視情況,以房屋予以幫助。
(四)應明確規定離婚經濟幫助的提起方式。
(五)重視婦女因在婚姻中因傳統地位所導致的天然劣勢及特有困難。
(六)應規定夫妻相互有提供真實財產信息的義務。
(七)借鑒國外立法之長,完善我國婚姻法。
我們應當完善婚姻法對離婚婦女的救助制度,放寬適用范圍,提高可操作性。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在制定民法典之際,重構離婚救濟制度,建立離婚扶養制度與過錯損害賠償制度相結合的離婚救濟制度,既解決婚姻當事人因離婚而陷入生活困難的后顧之憂,保障離婚自由;又明辨是非、分清責任、撫慰受害人,實現法律的公平正義。綜上,離異女性貧困化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應構建完善的離婚扶養制度,將自由與正義、公平與補償的衡平理念充分體現于我國的離婚制度和保護婦女權益保障法中,使離婚救濟制度更加凸現其公平正義的法律價值。最大限度地從實質上保護離異女性的合法權益,從而真正實現婚姻自由。為建立一個真正的民主法制、公平正義、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