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我國《產品質量法》規定:“生產者、銷售者違反產品質量法,不履行產品質量義務時,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本文將介紹承擔民事責任的類型。
一、銷售者的產品合同責任
(1)產品合同責任的概念與特征
產品的合同責任是指產品的銷售者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產品質量義務而應承擔的責任。產品的合同責任同產品的侵權責任相比,具有以下特征:產品的合同責任以合同為基礎、為條件,受損害的消費者與產品銷售者之間有合同關系存在,是合同責任產生的前提條件。產品的合同責任僅限于(只能適用于)直接向消費者出售產品的銷售者和直接從銷售者處購買產品的消費者(買受者),即僅適用于具有合同關系的買賣雙方當事人。合同責任的損害包括產品本身的損害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損失,它通常以賠償買賣標的物產品本身為主。
(2)承擔產品合同責任的條件
承擔合同責任的條件即當事人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有擔保其出賣物無質量瑕疵的義務。不履行該義務,售出的產品不符合出賣人明示或默示的質量要求,是銷售者承擔產品合同責任的前提條件。根據《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售出的產品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銷售者應當承擔合同責任:第一,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產品的使用性能是指產品在一定條件下符合規定用途的能力。產品“具備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也就是指產品的使用性(或適用性)應當達到一般水平。它是法律對賣主出售的產品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明示采用的產品標準。產品標準具體指定了產品的質量要求,是確定產品質量的技術依據。產品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強制性標準是必須執行的標準。推薦性標準是具有指導意義而不強制執行的標準。第三,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
(3)承擔產品合同責任的形式
承擔產品合同責任的形式包括:修理、更換、退貨和賠償損失。產品不符合質量要求的,銷售者應負責修理或更換。經修理可達到質量要求而不影響產品的性能、價值的,出賣人應無償修理;修理后達不到質量要求或影響產品的性能、價值的,或買受人要求更換的,出賣人應予更換。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買受人還可要求銷售者退貨。
(4)銷售者對生產者、供貨者的追償權
如果產品不符合質量要求是由生產者、供貨者的責任造成的,銷售者在對產品進行修理、更換、退貨或賠償損失后,就可取得對生產者、供貨者的追償權,有權要求生產者、供貨者承擔賠償責任。但如果生產者之間、銷售者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訂立的買賣合同、加工承攬合同有不同約定,則合同當事人按照合同的約定執行。
二、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侵權責任
(1)產品侵權責任的概念與特征
產品侵權責任是指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用戶、消費者或第三人的人身、財產損害時,生產者、銷售者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產品侵權責任與產品合同責任相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產品侵權責任不以生產者、銷售者與受害者有直接合同關系為前提條件。第二,其權利主體(即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人)包括由于缺陷產品而受到損害的任何人,而不限于缺陷產品的買受人。其責任主體也不限于同受害人有合同關系的銷售者,還包括產品制造商、批發商等。第三,從損害賠償的范圍看,產品侵權責任主要賠償缺陷產品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一般不賠償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失。
(2)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的條件
構成(承擔)產品侵權責任,必須具備以下要件:第一,產品存在缺陷。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第二,存在人身傷害、財產損害的事實。消費者遭受的人身、財產損害是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的前提和依據。如果沒有損害事實,即使產品有缺陷,也不構成產品侵權責任,即“無損害,無責任”。損害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人身損害是指缺陷產品導致受害人患病、健康水平下降或者人體受到傷害,甚至死亡等。財產損害是指缺陷產品引起其他財產的損失,一般不包括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失。第三,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3)生產者的免責條件
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第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第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第三,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
(4)銷售者的產品侵權責任
銷售者在下列兩種情形下,應當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第一,銷售者造成產品缺陷時,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二,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供貨者時,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產品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受害人向銷售者索賠時,如果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或供貨者,那么銷售者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5)受害者的索賠選擇權和生產者、銷售者之間的迫償權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如果由于生產者的責任造成損害,卻由產品的銷售者向受害者作出賠償的,則產品的銷售者在其所承擔責任的范圍內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如果由于銷售者的責任造成損害,卻由產品的生產者向受害人作出賠償的,則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在其所承擔責任的范圍內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產品質量法》關于受害者享有索賠對象選擇權和生產者、銷售者之間追償權的規定,實際上是確定了生產者、銷售者對侵權損害的連帶責任,既方便于受害人索賠、起訴,也有利于受害人得到補償。
(6)賠償范圍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的,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用等費用。它主要體現了我國對侵權行為造成的財產損失實行有條件的全部賠償的原則,即全部賠償直接損失,有條件、有限制地賠償間接損失。
(7)訴訟時效。《產品質量法》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這一規定改變了《民法通則》關于身體受到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和出售質量不合格商品未聲明的訴訟的特別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的規定,將產品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改為2年,同普通訴訟時效期間一樣。《產品質量法》還規定了受害者損害賠償請求權喪失的時間為10年。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產品交付最初用戶、消費者滿10年后喪失;但是,如果生產者、銷售者明示產品安全使用期,而該安全期又超出了10年的責任期限,那么在此安全期內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生產者、銷售者仍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受害人亦享有對生產者、銷售者的損害賠償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