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瑩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的音樂教育得到了創新。在初中進行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音樂教育與德育具有互相影響、包容、滲透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教學中,實現音樂教育與德育的整合,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初中音樂教育與德育整合的途徑和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育;德育;途徑;方法
在學校的教育中,德育教育在其中占據著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課標著重強調德育教育滲透于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思想政治素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因此,在初中實現音樂教育與德育的整合,要轉變教學方法,注重實踐環節,進而有效的發揮音樂教育與德育整合的作用。
一、初中音樂教育與德育整合的必要性
音樂作為一種聲音和實踐互相結合的聽覺藝術,通過節奏、旋律、音色、調試以及曲式等不同的表現手法將音樂形象塑造出來,能充分的表達出人們的喜怒哀樂,屬于情感藝術。德育指的是針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以及政治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學生的靈魂。在初中進行音樂教育與德育的整合,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作用:
1.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用美好的音樂語言培養學生的善惡分辨能力,在思想、行為和情感上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以音樂自身具有的藝術表現形式,讓學生真正的領悟到真善美,給學生帶來心靈的震撼。另外,學習健康積極向上的音樂,能夠讓學生在進行情感體驗時,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凈化心靈和思想,使其用正確的態度對待人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
音樂是一種共同語言,沒有國界之分,因此,其對于培養學生的寬容精神和開朗性格、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音樂具有合唱、合奏的特點,因此,不僅能夠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而且還能夠實現學生之間的和睦相處。
二、初中音樂教育與德育整合的途徑與方法
初中音樂教育與德育整合的途徑與方法,需要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以及校園音樂建設三個方面進行:
1.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德育整合
在音樂的課堂教學中,為了有效的實現德育整合,教師要充分的挖掘教材,發現其中的德育資源,制定教學目標,在音樂的教學中將學生的德育力量激發出來。
(1)意識性的進行德育整合。學生進入教室后,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坐姿、站姿等行為進行規范,培養學生遵守紀律、尊敬老師以及舉止文明等。另外,給學生提供表演的機會,鍛煉學生的演唱心態、使其能夠勇敢表現自我。
(2)利用歌詞內容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音樂教學,教師不僅只注重培養學生的演唱能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對歌詞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在理解歌詞的過程中,認識人生,進而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審美情趣。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緊緊抓住音樂作品的形象主體,通過運用演唱、創編和表演形式,將學生的愛國、愛自然、愛生活、愛人民的情感培養出來。
(3)在音樂思想課中感知思想內涵。音樂欣賞以音樂作品作為對象,運用視聽、閱讀相關資料的方式,運用分析樂譜的手段,發揮音樂的聯想能力,真正的領悟音樂作品表達的真諦,感受到音樂作品的美感。在音樂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對選取音樂作品的題材、形式和風格等進行了解,選取恰當的音樂作品,讓學生進行音樂欣賞,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環境中潛移默化的受到藝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2.在課外活動中實現德育整合
教師通過組織音樂小組,進行定期的課外活動,將音樂藝術與課外活動互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1)選擇恰當的音樂作品。在進行音樂的合唱、合奏過程中,選擇優秀的、旋律優美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優美旋律中,對音樂的積極向上的力量進行體會和感悟,凈化自身的心靈,升華情感,并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使其完美的實現音樂教育和德育的整合。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演唱音樂的方法,而且還要讓學生通過把握作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
(2)嚴格要求學生的合唱。學生進行合唱時,要對聲部、音量以及音色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要求,確保合唱實現統一。協調、和諧的效果。另外,要求學生不早退、不遲到、遵守紀律,進而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團結精神、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精神,加強學生的紀律性。
3.在校園音樂建設中實現德育整合
校園的文化建設,對于學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觀念、行為方式、心理素質以及價值取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
通過將以往的刺耳的校園鈴聲轉變為優美的音樂鈴聲。例如在早上可以播放優美的西方古典音樂或者我國的民間輕音樂、在課外活動時間播放一些輕松活潑的音樂,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在放學期間播放優美寧靜的音樂,減輕學生學習的疲勞。
總而言之,在初中的音樂教育與德育整合中,通過運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以及校園音樂建設三個途徑方法進行整合,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