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舒曼
摘 要:在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中,高校困難學生問題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而做好大學生的資助工作可以有效地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問題,幫助家庭困難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有利于更好地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學業問題。做好大學生的資助工作是貫徹落實教育制度和方針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大學生資助;對策;工作思考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在這些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面對著經濟困難的困擾。近年來,各高校按照國家要求,根據學校學生工作的需要,紛紛成立校、院等專門資助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在辦公條件、活動經費等方面加大投入,建立了以國家助學貸款、國家獎助學金為主渠道,以學校困難補助、綠色通道、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為輔助的資助體系,推動學生資助工作。
一、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貧困生認定難度大。根據國家對高校貧困生的定義,多數高校認定貧困生的依據主要有:①學生有縣級以上民政局開具的貧困證明或低保家庭證明;②學生填寫的高校家庭情況調查表并蓋有民政局印章;③學生支付各種費用的能力及學生的日常開銷。目前對貧困生定義很難量化,在具體資助工作中很難操作,導致認定工作阻礙重重。例如:有些學生雖然有貧困證明,但是家庭條件不是很困難;不同地區的生活水平存在差異,影響學生貧困等級的劃分;有很多貧困學生不清楚國家對貧困生的資助政策,剛入大學時未辦理相關貧困證明,而后來又很難開到證明;同時,也存在一部分貧困學生由于自尊心的原因,害怕別人知道自己家庭條件不好,瞧不起自己,所以不愿將自己的實際情況如實匯報等。
2.大學生資助工作單一性。大部分資助工作除了國家勵志獎學金外,大部分資助工作更重要的是從學生的家庭情況出發的,而沒有更好地將資助工作與育人工作結合起來,沒能夠讓這些學生更珍惜機會,導致很多學生不珍惜國家和學校對自己的資助,學習上不努力,生活上不節儉。
3.大學生中存在“競貧”的現象。隨著高校資助比例的不斷加大,許多學生對國家和學校的資助產生依賴心理,有些人對資助金報不拿白不拿的心態;很多大學生看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國家和學校的資助,自己也想享受這種“待遇”,所以,他們可能通過各種辦法獲得資助的資格。
4.缺乏對貧困生的心理關注。大部分貧困生具有積極向上、自強自立、意志堅強的品質,學習刻苦,目標明確,能夠正確處理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吃苦耐勞,適應能力與自立意識較強,主動尋找勤工儉學的機會,靠自己的雙手解決實際困難,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同時貧困生還具有自卑、敏感、虛榮、妒忌、仇富、強迫、抑郁、焦慮、敵對、興奮性低、敢為性低、懷疑性低、內向和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人格特性,而以上的人格特征則很容易誘使貧困生產生抑郁。我國現階段的資助政策還只注重對貧困生的物質救助,嚴重缺乏對貧困生的精神救助。
二、改進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的措施
1.規范貧困生認定和監管工作。高校每年都要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對貧困生進行一次重新評定,讓家庭經濟好轉的學生退出,讓因突發性、臨時性貧困的學生能夠及時加入。在班級成立扶貧小組,負責對本班級的貧困生進行評定,然后由學院審核,最后由學校審核、確定,必要的時候學校要與學生家庭所在地政府聯系確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避免由于信息不準確造成的貧困生評議失實的問題,既有效地杜絕“偽貧困生”現象,又確保各資助款項能夠落實到真正需要的學生身上。
2.拓寬渠道,深化內涵,進一步提升勤工助學育人功能。高校可利用的勤工助學資源是有限的,所能提供的崗位數量也是不能滿足需求的,這就要求高校進一步合理利用校內外有效資源,深層次挖掘勤工助學的合作單位,完善用工的相關制度,提供相關的勞務咨詢和法律支持,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實現“勤32”與“助學”的統一,使勤工助學走上市場化道路。通過勤工助學,既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基本生活問題,又為他們提供了面向社會、實踐鍛煉的機會,從而發揮助學的育人功能。
此外,在提供助學崗位時,要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和興趣特長,提供不同的崗位,比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到網絡中心、新聞專業的學生去宣傳部門服務等。靈活多樣的勤工助學政策不僅能夠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同時又在培養高素質的優秀人才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3.個人表現與資助工作相掛鉤。大學生資助工作一方面要看學生的家庭條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學生的個人表現。如果單純從家庭條件出發,不考慮學生的個人表現,那么資助工作可能起不到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容易讓他們產生更多的依賴心理;容易讓學習勤奮的學生有意見。 為了更好地做好資助工作,同時讓資助起到更積極的作用,應該把資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結合起來,實行資助工作與個人表現相關聯的資助體系,資助的額度與個人的努力程度、積極性、學習成績關聯起來,建立一個資助工作、家庭條件、個人表現相結合的更加完善的評價體系,切實讓資助工作發揮實效。
4.重視對貧困生的心理和感恩教育。加強對貧困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及時掌握貧困學生的心態,經常進行思想溝通,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鼓勵他們在困境、逆境面前不低頭、不畏縮、不自卑,能夠正視困難、勇往直前、積極進取。要通過各種途徑,積極宣傳貧困不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而是因為歷史原因,自己并不比別人差,可以鼓勵其通過努力學習,力爭上游,找到一個心理平衡點,逐步消除其不平心態,以積極的態度看待人生,面對生活。培養他們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要讓貧困生認識到國家和學校財力畢竟有限,要徹底解決他們的經濟困難問題,還需要他們個人及其家庭共同努力,不能一味地等、靠、要,注意克服依賴和不勞而獲的心理。此外,還要加強對貧困生的感恩教育,使他們在得到資助時有懂得感恩和學會報恩的意識,增強受助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貧困生學會感恩,學會報效國家、報效社會、報效學校、報效資助人。
三、結語
大學生資助工作是為了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并不是一味的救濟。國家和高校應該制定完善的資助政策和措施,保障資助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大學生資助工作應該與育人工作相結合,做到為每位貧困生的切身利益和心理健康發展著想,最終實現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格健全、德才兼備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壯霞.對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幾點思考[J].當代經濟,2007(6):34-35.
[2]朱永忠.高校弱勢群體與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