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從2011年開始,國家連續三年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規模、信貸投向和信貸比例受到嚴格控制,部分行業、企業和個體業主資金鏈日趨緊張,加之群眾投資渠道狹窄,使得大量居民為對抗通脹風險紛紛將存款轉向民間借貸機構,以獲取相對更高的收益,民間融資日趨活躍。
一、利津縣民間融資規范引導試點工作的有益嘗試
(一)強化規劃引導,服務產業發展。圍繞利津縣“兩極一帶”產業發展規劃和“5+N”主導產業體系,引導設立不同產業背景的民間金融機構。在南部高端產業發展極,依托精細化工產業,設立小額貸款公司、財務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依托現代物流產業,設立融資擔保公司、民間資本管理公司。在中部經濟隆起帶,依托現代畜牧產業,設立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專業合作社;依托循環資源利用產業,設立融資擔保公司、民間資本管理公司;依托現代農業種植產業,設立資金互助專業合作社。在北部藍色經濟增長極,依托新能源產業,設立融資租賃公司。民間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二)強化制度建設,規范監管模式。通過連續開展金融秩序集中整治活動,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即“五制”:一是設立標準制。對民間金融機構股東構成、持股比例、注冊資本等,提出具體量化指標,嚴格按標準審批。二是準入許可制。對出資人、辦公場所、財務人員設定核準條件,公司主要負責人和財務人員經培訓后方可上崗。三是財務健全制。財務人員持證上崗,資金往來票據統一格式、統一發放、統一存檔,定期報送財務報表。四是信息公開制。公司規章制度、經營范圍、股東情況、監管單位、舉報電話必須上墻公開。五是監管常態制。采取定期檢查、隨時抽查的方式,加強對民間金融機構的日常監管。通過“五制”的實施,有效破解了民間金融機構監管難題,促進了民間融資規范發展。
(三)強化行業自律,注重搞好結合。成立了利津縣地方金融機構協會,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民間金融機構負責人參加培訓交流活動,進一步提升了民間融資試點單位的風險防范意識和投融資的能力。同時,引導民間資本投向產業項目、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做到“兩個結合”:一是將民間融資規范引導試點工作與發展資本市場工作相結合。2012年6月,利津縣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縣級齊魯股權掛牌工作辦公室,為民間融資和企業掛牌融資搭建了平臺,鼓勵縣內掛牌企業在進行股權私募時,有5%的資金從民間融資機構獲取,既保證了掛牌企業融資,又增加了民間資本投資渠道。二是將民間融資規范引導試點工作與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鼓勵引導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新型城鎮化推進解決資金難題。
二、利津縣民間融資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
民間融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的資金困難,為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拾遺補缺作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引導,其對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也日益凸顯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間融資利率偏高,風險較大。受原材料和能源使用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稅減少等因素影響,中小企業經營環境惡化,企業利潤增長放緩。民間融資雖然一時解決了企業資金不足的矛盾,但企業日益減少的利潤已越來越難以承受民間融資日益增長的高息負債,企業經營風險加大,可能出現無法償付高成本民間借貸而破產倒閉的情況,下游資金鏈斷裂,極易引起儲戶的恐慌,對社會安定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大。
(二)縣內部分企業所用民間資本占總用款量的比重較大。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經過幾年正常經營,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實力,但由于盲目擴張,積累的資金不足以支撐項目建設,往往項目建好了,流動資金沒有了,從銀行貸款期限既長又不及時,企業就會求助于民間資本,長期使用高成本的民間資本,又使企業陷入惡性循環的境地,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利津經濟開發區個別企業借用民間資本較多,經營風險較大。
(三)民間融資中的資金需求方相對集中。盡管民間資本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但民間資本仍處于利益鏈條中,在對接資金需求方時,更希望同風險小、可靠性高的客戶合作,影響了民間資本對廣大中小微企業、“三農”經濟的支持。
(四)民間融資機構間的信息不對稱。不同于銀行間的信息溝通機制,民間融資機構缺少類似《企業基本信用報告》和《個人信用報告》等反映需求人信用狀況的共享信息,單個融資主體向多個民間機構融資時,不能全面、真實、客觀地反映出各自的財務狀況、融資規模,極易造成單個融資主體膨脹融資的風險。
(五)相關法律制度的缺失,阻礙了民間融資的合法發展。民間融資一直游走在法律邊緣,既沒有明確的約束條款亦沒有保護正常的民間融資活動的明確規定。在現行法律制度中,民間融資相關的法律法規多數是在上世紀制訂的,存在明顯缺陷,與市場經濟不斷深化的實際不相適應。目前實施的民間融資相關法律法規條款又比較分散,可操作性和現實針對性都不強。
三、利津縣民間融資健康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宣傳教育,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理財觀。教育與宣傳是解決問題的首要選擇方式,每季度搞一次宣傳教育活動,特別是秋收、春節后,群眾積蓄較多時,向公眾及時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和金融風險知識,及時了解相關的政策、規定及民間借貸的風險,切實增強社會公眾對非法金融活動的風險意識和鑒別能力,引導和促進其依法、理性投資。
(二)建立協調監測機制,加強對民間融資活動的監督管理。建立政府主導,監管機構負責,工商、稅務、公檢法等部門共同參與的民間融資監管和風險處置協調機制,加強對民間融資組織及民間融資情況的監測,盡快建立民間融資信息采集機制,定期收集有關數據,重點監測民間資金規模、來源、區域分布、市場利率、流動性狀況、信用程度、風險狀況等,準確地把握民間融資交易的規模和發展動向,有效遏制民間融資利率趨高,實現民間金融小額、分散的作用。
(三)正確合理引導民間資本流向。一是探索民間資本與城鎮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相結合的新模式,例如:民間資本可與城發公司結合,為其提供房屋拆遷、舊城改造的資金支持;二是鼓勵民間資本投向股權融資、債券融資、風險基金等新興金融產業,例如:組建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把民間資本投向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產業,擴大投資渠道;三是引導民間資本投向符合國家政策的產業領域,避免大量的社會閑散資金“脫媒”。
(四)建立完善民間融資主體風險防范平臺。民間融資機構面對的風險較銀行類金融機構貸款群體相對較大,逐漸建立并完善地方金融機構征信系統,實現借貸信息共享,并與保險公司合作,組織民間金融機構參加意外傷害保險,避免或減少民間融資主體的資金風險。
(五)建議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利率改革是推動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優化資金供給關系的核心,也是金融體制改革的核心。推進利率市場化,既可為銀行創造一個競爭、創新的環境,又可緩解民間借貸活躍、民間資金價格扭曲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