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霞
摘 要:2012年2月7日,浙江省教育廳出臺了一個關于“擇校”的新規——今年起,浙江要全面推行義務教育中小學“陽光招生”,公辦中小學擇校率要降到5%以下,或做到大幅度下降,堅決落實公辦中小學擇校與收費完全脫鉤的規定。也就是說,各中小學所屬學區外的學生,很難再通過繳納大筆的擇校費而進入一些教育質量相對較高的學校了。學區房使教育資源和商品住房之間有了掛鉤,這種捆綁式流通在提高優質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也考驗著不同家庭錢袋的深度。看似是教育資源的公平化擴大了,事實上,只是從一種不公平轉移到另外一種而已,買不起學區房就享受不到優質教育資源的現象,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教育不公平。本文將探究由學區房所帶來的影響因素有以及其效應。
關鍵詞:公平教育;學區房
一、“學區房熱:現狀
“就近入學”政策出臺后,在一定程度上使名校學區房越來越“香”。然而,居民購買學區房的動機是不盡相同的。面對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的分布嚴重不均勻的事實,面對戶籍與義務教育剛性掛鉤的政策約束,面對廣大民眾追求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投資投機者竭盡所能欲瓜分學區房這塊利潤豐厚的蛋糕。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為“學區房熱”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被炒熱的學區房交易已成為房產交易的重要支撐板。投資者針對市場大打“學區牌”,通過各種途徑大力炒作“學區房”概念,不斷在學區房交易市場制造泡沫,給一心為孩子教育環境奔波的家長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
學區房,一個特別的名詞。從某種意義上講,學區房是房地產市場的衍生品,同樣也是現行教育體制下的一個獨特的現象,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家長為使孩子不輸在教育的起跑線上,不惜花費重金購置一切屬于教育質量好的小學學區的房產。另外,一些重點中學附近的房產,例如天津學區房的遠洋城,也會受到學生家長的青睞,在學校附近購買房產居住,將有利于家長管理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孩子也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2013年5月北京部分學區房出現均價10萬的天價。
盡管家長清楚地意識到高價學區房存在投資投機者的故意炒作,但是為了能讓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環境,大部分家長還是愿意在必要的時候購買學區房。正是這種剛性需求使投資投機者更加無所顧忌,形成惡性循環。實際上,在當前的政策范圍內通過購買學區房這種方式爭奪進入名校的機會,搶占優質教育資源,把擇校變成擇房,仍是一種變相的不公平,沒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不一定能為孩子的教育提供必然的質量保障。
二、改善 “學區房熱”的對策建議
學區房是教育公平制度下的衍生物,其演變形成的熱現象又反作用于教育公平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給社會帶來了負面效應。給“學區房熱”現狀降溫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努力,以下我們主要給政府及教育部門、中小學校、房地產商及學生家長提出了一些對策及建議,希望能對該現象的降溫有所幫助。
1.對政府及教育部門的建議
(一)學校硬件設施方面的標準化建設
針對城市內部學校在硬件水平方面參差不齊的現狀,地方政府需要出臺一系列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硬件設施方面的標準化建設的政策。不僅要在校舍、操場、校園環境、生活經費等方面做出詳細的可操作標準,而且應通過教育財政支出、適當給予政策傾斜等措施,促進硬件條件較薄弱的普通學校優先發展,對硬件條件不同的學校實行差別對待,使一定區域內的學校在經過不太長的一段時間建設后就能在硬件水平上大致相當。
(二)促進師資流動,實現師資力量平衡
除硬件設施之外,教育資源的優劣更取決于師資的差別。對于師資平衡,我們可以通過建立教師流動制度,確保師資力量大致相當,來維持各個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
2.對中小學校的建議
義務教育作為人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階段,不僅應該讓與此息息相關者對義務教育有更清晰的認識和了解,還應該構建一個各方都能民主公平參與的信息平臺,讓更多家長了解學校,參與到學生學習中。因此,學校應該搭建信息溝通平臺,實行信息公開制度,由學校定期向家長們報告義務教育的辦學情況。通過溝通平臺,家長可以獲得一個能將自己有關義務教育的疑問、辦學建議意見、自己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等信息。信息公開就是要讓人們了解教育,關心教育,對教育現狀有真切、理性的認識。搭建信息平臺的方法是多樣的,可以通過網絡、報紙、廣播、電視、雜志、電話熱線等媒體向社會宣傳,亦可出版專門的教育發展報告,通過文化墻、校園開放日等手段向社會公布。
3.對房地產商的建議
房地產開發商投資教育地產,首先是要在符合政府用地規劃和布局要求下,全面考慮,科學地決策與經營。同時與學校建立科學、規范的合作機制。在項目投資開發前,開發商應該經常做好有關信息的收集、研究工作,做好市場調研,了解市場最新動向和大眾需求,減少盲目投資,如認真考察學校的規模、教學質量及發展前景,從源頭把關。在合作時簽訂科學、全面、詳盡、嚴謹的合同,盡可能詳細地把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協商好,如學校產權歸屬問題。
4.對學生家長的建議
選擇學區房在相當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長的從眾心理引起的。孩子們沒有任何選擇權利,只有被選擇的權利,那么學習到底是家長的事還是學生的事呢? 固然,父母的期待和苦心可以理解,但是,當父母選擇一個孩子并不適應的學校,一個陌生的社區,讓孩子過早地體驗孤獨,這到底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因此,家長在評價學校和選擇學校時應有理性的頭腦,應擁有一個高視點和廣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