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煒 李尚枕 黃靜
摘 要:近年來電動自行車憑借其自身優勢已成為廣大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之一。其飆升的使用率伴隨著快速上升的電動自行車的事故率。本文通過對電動自行車的交通安全現狀的分析,基于事故致因理論對電動自行車安全現狀所存在的安全意識薄弱、私自改變電動自行車性能以及其本身屬性模糊等問題, 從引入“準機動車”這個新概念、制定相關法規、 加強法律和交通安全宣傳、 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對電動自行車管理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電動車;交通安全;事故致因理論
電動自行車作為一種新型代步工具,其憑借操作簡單、舒適輕快、低碳環保、價格適中等一系列優點,成為大部分們城鄉居民的短距離代步工具。伴隨著電動自行車的發展,他給城市道路交通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日益突顯,交通違法行為突出、道路通行秩序混亂、交通事故頻發,對城市道路交通的良性發展形成了巨大的阻礙。
一、電動自行車的交通安全現狀
1998年~2011年,我國電動自行車年產量從5.8萬輛猛增至3096萬輛。據2013年的最新統計,我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約為1.8億輛,并且每年在以3000萬輛左右的生產規模發展。電動自行車的出現滿足了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短距離代步需求,而在電動自行車使用者中,老年人的數量在逐漸上升
在現實生活中,據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電動自行車都可以超過35公里每小時,這也間接造成車輛質量增加,在發生事故時,也加大了損害。除此之外,生活中,私自加裝大電瓶的現象也時有碰見,這毫無疑問會降低電動自行車的可操縱性,從而引發事故的發生。
二、事故致因理論分析電動自行車安全存在的問題
一個事故的發生,我們往往將其最終歸咎為兩個方面:人的不安全行為或者物的不安全狀態。而從上述電動自行車的交通安全現狀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電動自行車存在不少的問題:
2.1人的不安全行為
首先,在電動自行車的使用者的比例中,老年人的比例增大了。而老年人相對于年輕人來說,其對車的操作控制能力、交通安全意識、法律意識、普遍都較低往往不如年輕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大事故發生的概率。其次,大部分的電動自行車駕駛員沒有進行相應的正式駕駛技能訓練和交通法規知識系統學習,這也導致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電動自行車駕駛者懷有僥幸心理,在駕駛過程中,車輛亂停亂放、隨意超速、變換行車軌跡,不帶頭盔,更有不甚者,拿著自己的生命去闖紅燈。這些違法行為,是電動自行車事故頻發的罪魁禍首!
2.2 物的不安全狀態
除了人的不安全行為外,物的不安全狀態也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因素。由于電動自行車屬于代步工具,其所規定的最高時速在20公里每小時,而現在大部分的電動自行車產商將其最高時速將近翻了一番,以此來贏得更大的市場,然而,隨著最高時速的提高,事故所造成的傷害也愈發嚴重。從以前的只是皮外傷,到現在的電動車撞車也能撞死人,最高時速的提高在事故發生的嚴重性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社會大環境因素
按照現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將電動自行車歸入非機動車序列,所以目前電動自行車還不能辦理注冊、保險等相關業務,全國各地對電動自行車的使用和管理上還沒有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使交通管理部門在處理電動自行車事故時無法可依。
在電動自行車駕駛者肇事后畏罪逃逸后,相關部門不能第一時間找出肇事者。雖說相關法規規定電動自行車需要上牌照,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電動自行車的普及性,此法規的落實相當困難,所以對于大部分車主來說,此法規形同虛設。
三、應對電動自行車安全問題的對策
3.1 引入“準機動車”,制定相應管理標準
現有的法律中,是將電動自行車歸為非機動車,而隨著電動自行車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城市居民對出行速度的要求,電動自行車將會逐步向電動摩托車發展,所以在這里,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新的概念——“準機動車”。
將電動自行車當作介于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中間地帶,這樣既滿足電動自行車的自身屬性,也能適應快速發展的電動車技術。通過引入“準機動車”的概念,修改電動自行車的各項法律標準。提高電動自行車的最高時速滿足居民消費需求,讓電動車在遭遇事故后,能夠又發可依,這些都是在引入電動自行車“準機動車”時所應該做的。
3.2 加強交通安全知識的宣傳
由于電動自行車的普及性,想要做到電動自行車駕駛員像機動車那樣進行相應的考試的難度顯而易見。然而,電動自行車駕駛員的交通安全意識薄弱,是十分明顯。所以注重交通安全知識的宣傳,提高駕駛者自身的安全意識是十分重要。通過各種媒體的力量,可以利用社區的集聚功能,定期開展電動車安全講座,邀請一些社區內的資深電動車駕駛者,對新駕駛者提供免費駕駛的技能培訓,便于其盡快熟悉電動自行車的駕駛。
3.3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解決事故發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沒有事故源。而解決電動自行車事故頻發的最好方法就是盡量減少電動自行車的使用,而在這過程中,便捷的公共交通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公共交通的投資力度,努力為城市居民建立一個便捷舒適經濟的公共交通體系。
通過吸引更多的居民乘坐公共交通,毫無疑問可以減少電動自行車事故發生的概率。公共交通的服務利用率的提升,不僅能夠為城市居民帶來安全良好的交通環境,也為城市經濟的發展添了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王立穎.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分析[J]. 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2012.
[2]肖貴平,朱曉寧.交通安全工程[M].中國鐵道出版社,2011.
[3]盧玫.電動自行車管理對策思考[N].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0.
[4]孫明貴.電動自行車交通安全相關問題及管理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