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祖萬 曾煥慶
摘 要:浙江省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先行省份,合作社功能建設有利于合作社更好地帶領農民闖市場謀利益。以浙江省為案例點探索研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功能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各影響因素作用的大小和機理并優化設計合作社的扶持機制,并為政府科學制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提供決策參考?;趯?7個合作社和98個社員農戶的實地問卷調查,在描述性統計的基礎上,通過logistic模型分析了農戶收入的影響因素,并分析了合作社功能對農戶收入的影響,其中社員權利、合作社提供農資、貸款服務和中介服務等功能對農戶影響顯著。但當前合作社存在數量多、規模小、功能弱等問題,合作社的功能有待完善,否則難以有效帶動新一輪的農民增收。提出了定位全新時代,蓄力謀求發展,強調專業與合作并重、拓展功能架構,細化深化服務于農民等合作社功能優化建議。
關鍵詞:合作社;功能;農戶收入;浙江省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狀
自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社法》實施以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猛,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一個連接“小社員”與“大市場”的重要組織平臺。
“三農”問題是我國近年來一直在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新增財政支農資金要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并在資金互助、信用合作等方面給予支持,扶持合作社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現實選擇。借助合作社進入市場已成為小社員應對現代市場挑戰的重要手段。2006年以來,合作社數量迅速增加,其質量建設問題也同時被提上議事日程,怎樣科學扶持合作社的建設與發展成為近年來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2011年,農業部聯合11部委確立了首批6663家合作社為示范社,加強引導和建設。合作社的發展將很好地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弊端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存在服務能力弱、產業優勢不突出、運行機制不規范等問題,合作社的發展已經到了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的時期,科學扶持合作社發展,充分發揮其服務農民的功能已迫在眉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仍然存在很多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合作社規模偏小,制約其經濟發展
通過對合作社管理人員的訪談得知,現今絕大多數合作社規模偏小,發展時間較短,從而導致合作社經營產品單一,組織服務難以實現多元化,在統一購銷產品、資金融通等功能發揮上更是難以取得良好效果,制約了合作社的持續發展。
2.農民專業合作社多而不精,難以有效帶動新一輪的農民
增收
我國合作社的蓬勃發展主要體現在了合作社的數目增加上,但合作社服務質量的提升依然緩慢。主要極少數的合作社具有完善的服務功能而帶動農民發家致富,大多數合作社名存實亡,或者徒有虛名,沒有為成員提供任何服務,調研中發現只有部分合作社僅僅提供市場信息服務而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服務,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通過調查得知,比較當地從事同類產品生產者中,有近70%的合作社社員認為自己的家庭人均純收入和非社員之間是沒差別的。這說明合作社的功能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沒有帶動農民收入的增長。
3.專業型人才的缺乏
根據被訪者基本信息調查可知,社員的平均文化水平在小學至初中之間,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較少,管理人員文化水平大多也在初中左右,合作社專業型人才相當匱乏。
同時根據多元回歸分析可知,文化水平對社員農業收入有顯著影響,人才的引進將促進合作社人員在生產等各方面文化的增長,因此人才對于合作社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合作社成員大多由農民組成,素質相對不高,不懂管理,沒有技術,對外部技術支持依賴性強,政府或農業部門的作用更多的體現在政策扶持上,只能提供相當有限的專業技術管理方面的支持。由于對農業的偏見,即使是農林類院校畢業的學生也不愿意去從事農業,這是我國工業化蓬勃發展,而農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農業的生產率提升不如工業,國家在對農業的財政支持上還遠遠不足,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三、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及功能拓展的思考
1 .定位全新時代,明晰合作社發展方向
早期,因資金有限、信息不暢等舊狀,農民以村組織或村級能人為中心,圍繞著生產、銷售、加工等農業生產需要,依據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的原則組成各種互助性經濟組織,進而產生農民專業合作社。然而,就此次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專業合作社偏離其原先發展目的,規模偏小,經營產品單一,組織服務多元化難以實現,服務功能不顯著,同時并未得到廣大農民認可,難以有效帶動新一輪的農民增收,甚至部分合作社名存實亡,僅由企業或村委代為行使權利。
2 .蓄力謀求發展,強調專業與合作并重
結合現狀,合作社難以有效地將各個購銷大戶、加工大戶、技術專業戶等組織起來,進而拓展銷售網絡,形成科技、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究其根本,就是大部分合作社未能充分發揮組織協調的能力,僅是某些加工大戶或是村集體,將村民集中收編,加入合作社,生產模式并未真正改變,何談合作。同時,現有大部分合作社產品單一,品牌競爭意識薄弱,展示平臺稀缺,無法適應市場,更無從說起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搶占市場份額、贏取市場。
3. 建設要素體系,力求法律與政策健全
外部環境的營造和自身要素的建設是穩固根基之后的務必采取的手段。具體則是要求政府和合作社本身建立完善的規則。
我國合作社的蓬勃發展主要體現在了合作社的數目增加上,但合作社服務質量的提升依然緩慢。多而不精的緣由可從中窺見: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但為鼓勵發展,采取較為寬松的尺度,登記注冊設定的門檻較低;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成員不出資或出資很少就可以加入合作社,對合作社運營情況并不關心,成員對民主管理的參與也就無從談起。政策方面,具體實施缺乏透明度,相關的扶持資金或支持政策缺乏對實際運用效果的評價和考核。合作社的監督相關制度也并未健全,未能保障保證普通社員對合作社經營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以及未能及時淘汰那些不合法、不規范、無生命力的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