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我們準備把手頭這期雜志送進印廠的時候,編輯部一位同事收到消息:他成了一位7斤多男孩的父親。
——對于一個男人而言,人生總會遭遇許多“打開”的時刻。結束一種職業選擇另一種生活是一種打開,成為父親,通過一個生命延續自己的生命,同樣是在打開另一種莊嚴。
有人說,當一個人長期處于一種混沌、疲倦、努力與枯燥相伴隨的時刻,往往會突然間打開一扇新的門。只要力度打破了臨界的“竅”,就會邁過山、越過坎,走向一個新的人生。對創業者而言更是如此。
推開創業之門的理由千千萬萬,有疲倦于過去打工狀態的,有企圖讓生活的物質質量更高的,還有的則是為了所謂夢想。總之,推門的理由各異,但門后的風景卻大同:這一步踏出去,不僅沒了固定的工資,還要為別人發工資忍受月月的焦慮;推門之前,為自己的生活而焦灼,推門之后,為一群人的生活而焦灼。
是的,焦灼是相同的,但焦灼的強度卻不一樣。有人說,自己是為了企業的安全,而盡量去避免風險,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誤區。企業組織為什么會存在?本質上的原因,是因為先有風險后有市場,你的企業之所以能夠誕生,就是因為之前的風險導致的供需失衡。企業是風險的代名詞。
做人亦如此。人為什么會成長,本質是因為你正面臨一個沒有越過的坎,這道坎區隔了昨天的你和明天的你。也正是因為“坎”先于你存在,你要邁過,就必須要成長。成長是“坎”的代名詞。
因此,做企業不要怕擔風險,做人不要怕擔責任。做企業是從“山在哪里”到“山在那里”繼而翻山越嶺的一個過程,做人亦如此。
孫陶然和雷軍曾經有一個共識,適合創業適合當老板的人,在人群中占比不到百分之二。選擇創業就意味著選擇和方方面面的風險打交道。風險來自你的一個決策,來自你所面臨的對手,甚至來自你員工的一句話。扛得住嗎?扛住了就打開了新的門,扛不住,先驅就會變成先烈。
成長和創業是一個群體性行為,成熟和成功則是一件小概率事件。有的人終其一生都不可能實現。只是這世界,有萌芽就有出發,就像山里的人想去山的外面看一看,就像很多人在童年時候喜歡在江海或者小河里放走一只紙船,總是希望它能夠漂得遠一點——
每個人的基因中都存在一個推開“門”的種子,只是這個過程中有的人爬得更高,是為了看得更遠,而有的人則單純是為了被別人看見——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