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宣布退休一個半月的馬云攜“菜鳥”強勢復出,又一次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宏偉藍圖:—個覆蓋全中國的智能物流網絡,將能實現中國任何兩個城市之間購物的24小時必達。那么,這只“菜鳥”究竟是什么樣子?
菜鳥是什么?
它將在中國主要的城市和交通要點上建設倉儲或物流中轉中心。訂單首先從賣家集中到中轉中心,再通過集貨運輸方式輸送至目的地附近的中轉中心,再派送至千家萬戶。這種模式將規模優勢充分利用,從而降低成本。
倘若阿里能夠將各家的訂單集中起來,在一個統一的骨干網絡中派送,原來兩個城市之間有五六家快遞公司十幾個轉運中心,現在只要兩個,原來兩城之間有五六家快遞公司車隊運輸,現在一兩家包攬。一輛車或者兩輛車就運完,這個效率會提升多少?
“菜鳥”這個平臺怎么玩?
1.“菜鳥”有大量的數據作為支撐,能夠對貫穿物流的各個環節進行控制和選擇,并在各個節點分配訂單。同時,“菜鳥”述能以業務量作為獎懲手段,逼迫物流商家改進服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阿里通過平臺去招標,讓快遞公司在阿里的標準下去競爭阿里電商的業務。而竟標會導致快遞公司的之間的錯峰,從而形成不間斷物流。這樣就可以形成隨時下單、隨時發貨、隨時中轉、隨時派件的局面,提高物流時效性。
“菜鳥”會沖擊誰?
阿里平臺未來有眾多物流公司參與,如陸運、空運、冷鍵物流、押運等等參與并共同優化,其多樣性、生態性是任何一家快遞公司都難以企及的:成本減少,費率下降,穩定性增加,客戶體驗提升。如果快遞公司獨立做不到全流程的絕對優勢,就難以有競爭力。如果參與菜鳥平臺,快遞公司未來將由一個全流程的獨立參與者,變成一個局部環節的平臺參與者。
影響最大的就是類似順豐這種全國性的直營網絡。因為以后收件環節服務好,不一定能帶動你的中轉業務量。原來完善的全鏈條控制在阿里平臺將變得無用武之地。現有的資源配置,將被阿里平臺扭曲到不成比例,再想回頭也已經沒有機會。
誰會從中收益?
有人受影響,也有人會受益。對于在某一環節有優勢,或者在某一些區域有優勢的企業將獲得機會。比如在小范圍內有優勢的區域快遞公司,比如部分線路有優勢的物流公司,再比如某個流程有技術優勢的專業操作團隊,如善于運力管理的貨航或快遞公司,技術領先的分揀中心等等。
為什么做這事的只能是馬云?
1.馬云手握訂單來源,而電商這塊業務未來將決定快遞公司的生死繁榮,因而快遞不得不就范。
2.馬云的支付平臺,絕對是未來物流的不二之選。未來,物流商一切資金流的往來可能全都要依靠支付寶這樣一個非常成熟的平臺,今天快遞公司的支付系統都很可能邊緣化。
3.馬云的云計算能力。對線路的優化,對業務數據的分析,對快遞公司系統的集成,都將是馬云大數據戰略的一環,也是阿里團隊的強項。
4.能忽悠到地方政府紛紛出錢出力,能夠集合這么多家快遞公司合作而不造反的,能讓大家相信馬云這個夢,也能相信平臺公正性的,只有天才夢想家、演說家——馬云。
“菜鳥”面臨什么風險?
1.利益分配不明朗。雖然“三通一達”、順豐等快遞企業進入了“菜鳥”,但聯盟在實際利益面前可能并不牢靠,在同一平臺上各快遞企業的資源如何分配是個棘手的問題。
2.地區差異。在中西部地區想實現24小時必達很困難。實現需要增加人力物力,快遞公司成本也將大大增加,這最終會在價格上體現出來,中西部地區的消費者是否愿意承擔?
3.快遞公司不買賬。“菜鳥”打造的社會化基礎設施平臺,相當于把產業鏈的上下游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得其他電商在物流環節上將很難挑戰阿里的地位。這也是很多快遞公司不熱衷“菜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