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鳴鳳
【摘 要】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興趣像柴,既可點燃,也可搗毀。”如果教學方法得當,學生對英語課的內容發生興趣時,他們的思想就會活躍起來,記憶和思維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反之,則把學習看成是精神負擔,效果必然降低。所以,教學的前提就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興趣教學
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的動機的重要因素。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產生探求知識的欲望,更積極主動地學、問、想、做。小學語文更需要培養學生興趣,因為語文是其他學科的輔助工具,只有學生對語文感興趣,才會努力去學好它。
一、創新之花,注重學科表象下的本質
現在有相當多的語文教學把課文情節內容等同于教學內容,使語文課堂成為故事情節演繹的展示臺。更有甚者,語文課堂中出現了繁雜、臃腫而且是非語文現象。例如,一位二年級的教師執教《畫風》,設計了“聽風”“說風”“試風”“看風”“畫風”五個環節,課堂熱鬧而富有情趣,但是這“試風”“看風”“畫風”都不是語文現象。這種設計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了,而且在這五個環節中,連起碼的讀、寫基本訓練也忽視了。這就是語文教學中的“現象主義”“形式主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追求語文課堂上的熱鬧現象,這是由于缺乏對語文課程與教學本質認識造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為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論啟示:任何事物都是由現象和本質組成的。現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變的、多彩的;本質是事物的內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對穩定的、單純的、深刻的。因而現象可以直接被認識,而本質則只能間接地被認識。現象是本質的表象,本質是現象的根本。也就是說,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本質只能通過現象表現出來,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現象也只能是本質的顯現。只有本質下才可以真正的激發孩子們的興趣,且這種興趣更加的持久。
二、教師語言的吸引
教師的語言風格,不同于其他職業應該凝重、含蓄、簡練而帶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摯、文雅、委婉而帶有職業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潑而帶有變通的靈通性。一個語文教師,應具有較好的語言修養,有較深的語法、邏輯、修辭的語言功底。課堂中,教師的語言形象生動,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也能激發學生的感情,陶冶他們的情操。要提高講課的語言藝術,講“活”一堂語文課形象的敘述,美妙的譬喻,和諧的節奏,親切的語調,都可使教師的語言增加優美感.優美的語言從親切自然的教態中產生,不以平等態度對待學生。
三、情境教學,激發興趣
有些課文記敘的人或事,因為離學生生活的時代較遠,或者因為學生的社會知識、生活體驗的欠缺,閱讀時,往往理解困難,出現思維停滯。比如《麻雀》一文,龐大的獵狗,面對弱小的麻雀,竟然不戰而退,這是為什幺?從十來歲孩子的生活體驗來看,顯然不合常理,如果教師僅憑講述使學生知道,是麻雀面對兇殘的獵狗,面對強者,敢于搏斗,敢于犧牲的精神和氣勢嚇退了獵狗,這樣做,學生僅僅是囫圇吞棗地記下答案,而沒有真正地逾越思維障礙,突破教學上的難點。這里一種較好的做法是:①情景再現。通過幻燈再現三個情景:獵狗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走近小麻雀;老麻雀奮不顧身地飛下來掩護小麻雀,準備與獵狗搏斗;獵狗慢慢后退了。②音樂渲染環境,準備一段節奏鮮明強烈表現激烈搏斗的音樂,隨畫面的變換、事情的發展,音樂由弱到強,再到弱,充分地渲染弱者敢于戰勝強者的緊張氣氛。③教師伴著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這幾個步驟,創設情境,學生的情感因素被調動起來了,在不知不覺中與麻雀產生感情共鳴,意會出“強大的力量”就是“愛的力量”。這種情境給學生思維流程的暢通,提供了最優化條件。
教師利用教材,把學生帶入情境中,啟發引導,學生學得規范,用得自然,既獲取了知識,又發掘了學生創造潛能,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教學的直觀性
直觀性教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例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時,教師可以利用直觀的教具比如說掛圖、模型、標本、實物以及實驗用具等。通過布置、演示、讓兒童觀察。在觀察中教師運用形象化語言進行指導,以保證觀察的目的性和功效性。這其中還有聲像直觀性:電化教具的應用使教學效果聲像化,它們能化靜為動,化平面為立體,化不可見為可見,使教學活動有聲有色;板書(畫)直觀性:板書、板畫能直觀地反映教材的精華,提示教師的教學思路,并有效地解決學習中疑難之點;活動直觀。創造條件讓兒童參與教學。開展教學游戲,進行教學實驗,也是重要的直觀教學形式,讓兒童根據課文內容畫意境圖,在課外搜集課文中出現的物品,到野外觀察自然與生物等,都能使兒童自己給自己提供直觀性學習的條件與機會,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的動機的重要因素。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產生探求知識的欲望,更積極主動地學、問、想、做。只要學生有了飽滿的學習興趣,便會對學習產生強烈的需要,積極地投入學習,堅持不懈地與學習中的困難作斗爭,不再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作為教師,應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夠更加積極的對待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