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永亮
早在5000余年前,這里曾經爆發過一場人類歷史上的首次戰爭,一座當時的特大都市——哈姆卡爾——在這場戰爭中被徹底摧毀。2006年秋季,考古學家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邊界上發現了這座城市的遺址。這一被挖掘出的戰后廢墟,似乎在向考古學者訴說它的悲慘遭遇。
1999年年初,考古學家就已經開始對哈姆卡爾古城的遺址進行了挖掘。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考古學家越加相信,他們找到了歷史上第一次戰爭的遺址。可以說,這是我們所知道的第一個古代攻城案例。
哈姆卡爾城內的房屋已遭破壞。考古學家在勘察一處廢墟時,發現了大約1000件黏土卵狀物。顯而易見,這些東西是古代投石器的投擲物。此外,在倒塌的建筑物遺址下,考古學家還發現了12座看來是埋葬這場戰爭中死亡者的墳墓。
到處散落的投擲物、被戰火燒焦的殘壁、大面積的廢墟,一切都讓人聯想到這里曾發生的戰爭。那場戰爭使整座城市變為大規模的戰場。
根據學者的推斷,入侵者來自南方,即土地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很可能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烏魯克——古代一座強盛的城市。入侵者戰勝了躲在城市圍墻后面的成千上萬個居民,所有的東西都被入侵者作為戰利品帶走了,只留下了戰亡者的尸體,被動物任意撕碎。可能正因為如此,這場戰爭沒能給我們留下任何只言片語,甚至連挑起戰爭的勝利者也沒有將其記錄在他們的年鑒里。有的只是考古學家在哈姆卡爾的意外發現——大堆置人死地的黏土卵狀物,這些不尋常的遺物給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想象空間。
在哈姆卡爾中央曾經有一塊16萬平方米的空地,被3米高的墻壁圍住,周圍逐漸發展成手工藝者的居住地。就在這片廢墟上,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陶器殘片和黑曜巖石。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克涅門斯·拉依赫爾說:“這座城市使用的兵器和勞動工具可說是‘準工業產品。”
哈姆卡爾位于南美索不達米亞和安納托利亞之間,是最早的商業城市之一。這里原為馱運商人停留之地,在這里他們可以獲得不少流通商品,而這此商品就是在哈姆卡爾城里大批量制造的。在這里,隨處都可以找到黑曜石——“火山玻璃制品”,在學會加工金屬之前,古代人利用它制作工具。但是,離哈姆卡爾最近的黑曜石礦區也在100千米之外,即今天土耳其境內。
考古學家認為,很可能哈姆卡爾原先只是作為商人運載黑曜石到美索不達米亞的一個中轉站。后來哈姆卡爾的居民越來越常購買它,利用它制作所需要的商品。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遷居到了哈姆卡爾,他們在這里制作手工藝品,發財致富。
“而富裕起來之后,他們便興修圍墻守護自己和自己的財產。于是在這片田野上便出現了一座圍起來的要塞——城市。”拉依赫爾這樣簡要地概述了哈姆卡爾城誕生的過程。
目前,考古學家還無法確定這座城市建造的準確時間。隨后哈姆卡爾逐漸成為一座繁榮的都城,不僅讓周圍的鄰邦,而且讓遠在幾百千米外的城市居民羨慕不已。
隨著“黑曜石時代”的結束,哈姆卡爾也逐漸衰敗下去,之后它迎來了青銅器時代。考古學家在廢墟中發現了不少銅器工具,看來當地居民很早就將這種金屬制品作為商品進行交易。
公元前1000年,也就是哈姆卡爾戰爭前不久,這里掀起了空前的文化革命。其技術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與歐洲19世紀-20世紀的情況相媲美。在哈姆卡爾出現了使運輸產生質的飛躍的車輪,車輛通過道路網深入到歐洲的各個“窮鄉僻壤”,這也有助于調動后備兵源。這里還出現了陶器產業環,實現了古代工業革命,使大規模地生產陶器成為可能,也意味著將大批的商品銷到最為邊遠的市場成為可能。
在這一時期,城市得以迅速發展,人們從怡然自得的原野遷居到都市生活,烏魯克則是近百年來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在這一鼎盛期,生活在這里的居民達到了4萬人。烏魯克成為了古代第一個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中心。
事實上,這些城市已經形成了社會化的國家基本體系:有祭司、手工藝人、士兵和官員,上流社會——貴族階層——從其他社會階層中脫離而出。這種典型的社會形態影響了后來幾千年的人類生活。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河流兩岸的美索不達米亞居民隱藏在護城墻下,跑到這些第一批在兩河流域發展起來的特大都市去的呢?這些城市又是如何形成社會和文化的穩定關系的呢?
就在不久前,學界還始終認為美索不達米亞南方是現代人類文明的搖籃。但通過對哈姆卡爾遺址的挖掘,人們發現,興起的烏魯克以及河流兩岸的各城市僅僅是眾多近東地區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烏魯克只是某個時期美索不達米亞一系列城市中最為繁華的一座。
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考古學家基爾耶莫·奧爾蓋茲的看法,考古人員在哈姆卡爾的挖掘工作將推翻目前認為南美索不達米亞是文明誕生地的認識。敘利亞境內如哈姆卡爾以及捷爾·伯拉克這類古城市的存在,證實了第一批城市文明是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南、北部各自發展起來的,它們之間并沒有關聯。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北美索不達米亞城市的出現是因為受到更為發達的南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影響。
事實上,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所形成的文明與南部的完全不同。令考古學家驚訝的是,哈姆卡爾城市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它遠離河流,處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分界線的邊境上。這座城市最令人矚目的不是水利工程,而是商業。考古學家更加相信這點:在哈姆卡爾文明形成的過程中,首先是都市的出現,它經歷了幾個時期,被認為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它不僅需要灌溉周圍的土地,還需要商品發展、技術進步和宗教信仰。
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主要經濟基礎是水利耕作,而在北方則是貿易和手工業。但是在這兩種文明的沖突中,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南方占了上風。富饒的北方城市——至少像哈姆卡爾——遭到了洗劫、破壞和燒毀,成為真正的“偏僻的外省”。
對哈姆卡爾的挖掘促使我們重新審視當時商業和工業大都市時代的必要性,以及類似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從部落地區開赴大都市,力圖征服所有的宜居地方并使其歸屬于自己,這一征途無不經歷了恐怖的叫囂、戰火、尸骨成山的屠殺。
歷史按照自己的尺度裁剪社會,就像傳說中的強盜達瑪斯忒斯裁剪或拉長路人的身材使之適合鐵床的尺寸一樣。歷史發展的車輪是沿著死尸轉動的……
有人跡的地方的不平衡發展一次又一次地引發了武裝沖突。為了爭取資源,戰爭幾乎成為政府相互關系的最自然形態。烏魯克的統治者是清醒的實用主義者,他們有計劃有步驟地入侵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進犯哈姆卡爾城市。他們需要這里的黑曜礦、金屬礦和松木,所有這些有價值的原料從北方運往烏魯克。要知道,在烏魯克可是除了糧食其他什么也沒有。于是,爆發了戰爭。按照今天的說法,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殖民主義的戰爭。從此,在這一地區便出現了連綿不斷的戰爭,一直延續到今天。最近的伊拉克大規模戰爭就在哈姆卡爾附近爆發。
從西南亞的實力來看,顯然是在戰勝哈姆卡爾和其他美索不達米亞北方各城市之后,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各城市才開始占據優勢。
考古學家證實,在戰后不久,哈姆卡爾又開始興旺起來。在遺留在火災遺址上的各個土層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具有烏魯克風格的陶器;而在烤焦的地面上,所有的房屋也是按照烏魯克住宅的模式建造起來的。顯然,侵略者在“所向無敵的小規模戰爭”的征途中不僅侵占了城市,而且強迫幸存下來的居民接受他們的文化,迫使他們放棄傳統的陶器裝飾、建筑標準,違背父輩神圣的教誨,背叛自己的過去,按照另一種方式來生活。
看來,類似的沖突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尚未結束。對世界上任何一場戰爭,人們總是希望它是“最后一場戰爭”。然而,戰敗一方決不會就此罷休,他們必然會為恢復自己的過去而殊死戰斗,他們并不愿意承認戰勝者帶來的另外的價值觀。在他們看來,這不過是暫時的、短暫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