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鳴
NO.1
親歷人:金女士
年齡:30歲
親歷事件:聽力急劇下降
長期熬夜,耳朵壓力不小
前年的3月初,我調到單位辦公室工作。接手新崗位,各項繁雜事物接踵而至,經常忙得我暈頭轉向。剛巧那段時間,外單位的領導過來參觀,我得安排接待工作,幾乎天天忙到晚上12點之后才能休息。
忙過那一陣子,有一天早上起床,腦袋有點暈。刷牙的時候,媽媽在廚房喊我,我沒搭理她,她就直接跑到衛生間里問我。我和媽媽面對面,我卻感覺她的聲音很輕,像是很遠的地方傳過來似的。
到了單位,我請了假上了醫院。醫生問了我基本的情況,有沒有外傷過?有沒有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有泡酒吧嗎?給出一連串的否認答案后,醫生讓我去做聽力測試,結果顯示,我的聽力中重度受損,分貝值遠遠低于標準值。幫我測試的護士就說,年紀輕輕,聽力怎么這么差?你先休息會兒再測,結果測了三次,我的聽力都很差,左耳近乎失聰。
住院治療,聽力恢復正常
看了我的聽力測試結果,醫生馬上讓我住院。父母聞訊趕來,不敢相信身體一向健康的我,耳朵一下子出現這么嚴重的問題。醫生說,像我這樣的年輕白領,由于壓力大,長期熬夜,突發性耳聾的情況不少。因為長期睡眠質量差、壓力重,內耳血管長期處于緊張狀態,血供不足,就極易發生耳鳴、突發性耳聾。
住院的幾天里,我不是吃藥,就是掛鹽水,經過一段時間調整,我的情況一天天轉好。一周之后,我就恢復正常聽力,出院了。
醫生說我算幸運的,治療及時,沒有留下后遺癥。但是,以后一定要注意生活規律,耳朵也需要減壓。
NO.2
親歷人:小王
年齡:26歲
親歷事件:突發性耳聾
感冒連帶中耳炎,聽力受損
4月初的一天,我外出爬山游玩,回來就著涼了。感冒當天,我原先的鼻炎癥狀更加嚴重,清水鼻涕一直流;接著,我又發作咽喉炎,尤其晚上睡覺,喉嚨又干又癢。吃過感冒藥后,我認為熬過幾天,不適癥狀會消除。
感冒后第三天,我的聽力出現問題。我的工作是與客戶電話溝通,每天要接一百多個電話,耳朵首當其沖受累,卻不想它真的積勞成疾。
那天上午,我到公司接聽第一個來電,對方的聲音很輕,剛開始我以為是電話壞了,換了另一部座機,聽到聲音仍很輕。我這才意識到,是耳朵有問題了。
耳朵鼓膜內陷了
我立即去單位附近的一家大醫院五官科就診。診斷很快出來了,醫生說是中耳炎,耳朵里有炎癥,于是就給我開了一些激素類藥物,另外還有治鼻炎的藥。
我連續服藥幾天后,感冒好了、鼻炎癥狀輕了,可耳朵還像游泳進水一般,堵塞著,聽力沒有一點改善。我又去了另一家大醫院。
醫生測試我耳朵的壓力,右耳為正值,左耳為負值,說是鼓膜內陷。當時,我嚇出一身冷汗,這是怎么回事?醫生說鼓膜內陷是中耳炎引起的,炎癥消除,就會正常了,建議我繼續治療。幾天折騰下來,我的腦袋開始變暈,精神更是萎靡不振。
中西醫齊治療,聽力回不到從前
為了讓自己快點好起來,我還找了中醫師開中藥來調整體質。原本生龍活虎的我,徹底成了“藥罐子”。聽人介紹,中醫針灸能治療耳鳴和頭暈。我又去理療科針灸治療。第一次針灸治療后,我感覺自己神清氣爽了許多,可接著第二次、第三次針灸,沒有半點進展。
醫生說我由于工作關系,頻繁接電話,這對聽力會有所影響,加上鼻炎誘發中耳炎,需要一段時間恢復。10天服藥治療之后,癥狀沒有改善,索性我就請假休養了。
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我的聽力逐漸好轉,卻沒有達到原來的聽力水平。醫生說還得繼續用藥物治療,同時教我護耳的一些方法。
患病后,我也在反省自己,患鼻炎多年,沒有規范持續的治療,結果連累了耳朵。平時愛熬夜,上酒吧、不鍛煉等不良習慣,讓體質變差,也讓疾病趁虛而入。現在,我要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并把鍛煉安排到日程上,因為,我知道最好的醫生還是自己。
【專家視點】
突發性耳聾很難恢復
問:突發性耳聾有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突發性耳聾發病突然,原因不明,有病毒感染學說,如腮腺炎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帶狀皰疹病毒等等。有一定的體質特異性,但主要是營養內耳的血管一時性出現供血障礙,導致神經營養不良,出現耳聾。故凡是影響內耳供血的任何原因都可能導致突聾。
問:突發性耳聾治療后,能恢復到原來的聽力嗎?
答:突聾是神經感音性聾,神經受損了,恢復就難了。一旦患了突聾,大概有50%的人會好轉,只有很少數人恢復到原來的聽力。
問:中耳炎為何會引起聽力下降?需要多少時間治療?
答: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鼻竇炎、咽喉炎、扁桃體炎等)導致咽鼓管阻塞引起中耳炎癥,表現以傳導性聾和中耳積液為主要癥狀,屬于非化膿性。治療方法主要是解除咽鼓管阻塞,治療時間因人而異,抵抗力好,上呼吸道炎癥恢復快的大概需要2周,如果抵抗力差,休息不好則治療時間長,甚至會導致遷延不愈成了慢性。
問:如何預防中耳炎和突發性耳聾?
答:預防中耳炎方法:平時注意多喝水、加強鍛煉、提高體質,減少感冒;患感冒時注意休息防止出現中耳炎等并發癥。
預防突發性耳聾的方法:加強鍛煉,保證充足的睡眠、隨時調整心態,減少工作壓力、不要經常去高噪音環境,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